本次活动中,近30名市政协委员和主办部门、会办部门代表,现场走访了西区中心小学中医药进校园的情况,并参观了中山市中医药文化馆等。
在座谈会中,主办部门和会办部门汇报提案初步办理情况、中山市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的最新进展,并围绕提案开展进一步讨论,现场听取各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等。
■“走访团”现场走访中医药进校园等情况
“芦荟种植需要每天4-6小时散光照射,夏季需遮阳,冬季可全日照。”9月9日上午,近30名市政协委员和来自市卫生健康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和市市场监管局等会办部门的代表,走进西区中心小学,现场走访中医药进校园的情况。
在校园内的“百草智慧园”里,这里处处充满生机,薄荷、紫苏、芦荟、车前草等近百种中药植物迎着太阳生长,不少药苗的花盆边,写着种植技巧的文字。不少同学来到这里,观察中医药植物的生长特性,熟识各类药苗,并为它们浇水,体验养护过程。
同时,学校还设置了中医药养生集市,中医四诊摊位、药膳摊位、中医茶饮摊位、中医药艺术品摊位等,展示着同学们对中医药知识的熟知度,以及中医药文化与同学们生活的融合程度。
另外,为了让同学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中医药文化,学校将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保健操融入了课间操。在活动现场,二年级学子们一招一式地展示儿童版五禽戏的动作,动作熟练。
“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是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品牌及师生发展的重要平台。”西区中心小学副校长何宝华介绍,学校通过少先队组织建设、课程建设、课题引领和校园中医药文化节日等多方位推进,让中医药走进孩子的生活中。
该校借助共青团广东省委、少先队广东省委“岐黄薪火”共建校的平台,让孩子认识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了解自然、认识生命及深切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对生命健康的深远影响。
在了解西区中心小学的特色做法后,“走访团”一行来到了中山市中医院,参观位于医院内的“中山市中医药文化馆”。拥有4层楼的文化馆,是中山市中医药知识普及的窗口。
该馆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介绍、历史文物的陈列、药品标本展览等方式,讲述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中华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医学、民族医学、中山中医药史,让参观者感到震撼。
自2020年起,中山市中医院启动“馆校互动”项目以来,通过中医课堂进校园、学生走进中医药文化馆的互动形式,传播中医药健康保健知识、教授实用技能,帮助中小学生树立中医药健康文化理念,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该项目已累计惠及学生超过9万人。
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赖海标介绍,在中医药发展和推广方面,经过两年建设,中山市中医院在六大创新平台、十大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成绩、积累了经验,市中医院积极搭建“国字号”“粤字号”和中山本地名老中医工作室,通过传帮带培养人才,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在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方面,市中医院提供节假日门诊、夜诊,推行中药免费配送、一次挂号管三天等服务,同时开展互联网中医服务、打造中医药医联体等,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医;市中医院还通过“六进一市”、中药夜市等措施推广中医药文化。
“市中医院的重点专科不断取得好成绩,省级以上重点专科的数量在全国地级市医院中名列前茅。”赖海标表示,市中医院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包括接受东南亚、新加坡留学生等前来学习中医等,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播。此外,医院还不断探索医养结合、中医治未病等。
■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有最新进展
随后,“走访团”一行参加了座谈会。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围绕完善中医药的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中医药的传承保护、加大中医药科技投入等,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本次座谈会中,市卫生健康局作为主办单位汇报了两个提案的办理答复情况、汇报示范试点项目的总体最新进展,各会办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汇报相关工作办理情况。
目前,中山市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方面,有哪些最新成效?
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2023年以来,中山市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契机,率先在全省建成以市中医院为核心的“市—区域—镇街—社区”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中医药服务资源均衡布局。
其中,中山市加快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市中医院2025年首次跻身国考A+等级(全国前5%),5个优势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以来新增2个中医类国字号专科,是国家重点专科、省重点专科数量最多的地市级中医院之一。
同时,中山市完善区域中医类别医院布局。中山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将三乡医院委托广中医一附院运营管理,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院,全力推进新院区建设。坦洲人民医院、沙溪隆都医院转型为中医类别医院,四大片区实现区域中医医院全覆盖。
中山市推动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下沉,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在全市建立5个紧密型中医医联体,支持市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在基层建立超过40个工作室分站等。全市公立非中医类别医院中医诊疗量占比由2022年(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前)的3.1%增长至2024年的5.3%,增长71%。
中山市打通做强“最后一公里”,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软硬件建设,23个镇街医院100%设立中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建成“中医馆”、100%完成再提升,100个社区卫生站建成中医阁(占比54%),全省领先;遴选“旗舰”中医馆和中医阁各5个,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全面建成。
在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方面,中山入选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在全省全国实现6项中医医保支付方式创新;在广东率先建设5个区域治未病中心,打造治未病领域的“区域医疗中心”。
此外,中山市夯实中药质量安全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与广东药科大学合作、完善中医药人才培育模式、启动中医类别医师扩增行动;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中医药健康夜市“六进一市”活动等。
中山市还不断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中医药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科研合作等。
“通过两年来对试点项目的建设,中山中医药服务能力等不断得到提升。”市卫生健康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叶世南表示,多部门将把本次提案的办理作为新起点,进一步推动中山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发展,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发展强市,努力为全省甚至全国探索更多可以复制、推广的中山经验。
本报记者 王帆 通讯员 曹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