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都市霓虹,扎根桑梓经纬
2016年,16岁的陈哲宇踏入美国爱德怀艺术高中。学校要求他不仅完成语数英等学术课程,更要通过20门包括服装设计在内的严苛科目——缝制一件合格成衣与拿下数学A等同样重要。2018年赴英深造时,伦敦艺术学院课堂上LV、GUCCI等国际大牌的运营逻辑,曾让他怀揣“打造中国奢侈品牌”的梦想。
“起初想闯杭州、上海,觉得一线城市才有舞台。”陈哲宇回忆。与父母多次争吵后,他在沙溪镇的工厂里找到了答案:“这里正在打造‘中国针织服装之都’,随便走进一家工厂,老板都能讲三十年面料工艺。”他指着样衣间的新疆长绒棉面料说:“国际设计理念必须扎根本土产业土壤。中山半小时内就能配齐从纱线到成衣的全产业链资源。”
这让他放弃了一线城市的光鲜。当他在沙溪工厂跟老师傅学看面料纹路,在直播间熬到凌晨调试灯光,那些曾让他犹豫的“面子问题”,在摸到埃及棉布料的柔软质感时,化作了踏实的创业底气。
■从“数字难民”到千万主播
2024年3月24日,“问道”品牌发布会邀请奥运冠军田亮夫妇助阵,直播间单场交易总额破300万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首秀背后,是陈哲宇带着10人团队熬了三个月的成果。“最初连直播推流机制都不懂,第一次直播只卖了27件衣服。”
破局始于对“本土化”的精准把握。陈哲宇发现,中山及周边消费者看重“性价比”与“舒适度”。他跑遍沙溪200多家工厂,筛选专做出口订单的代工厂,将国际品牌的37.5℃温控面料、无痕压胶工艺应用到百元单品中。“这款POLO衫用尼罗河手工采摘的埃及棉,100支纱线,成本高3倍却坚持不涨价。”他在直播间举起面料对比图,弹幕“难怪这么舒服”不断刷屏。
团队年轻化是关键。40人的核心运营团队中,95后占比超80%,有人研究抖音算法,有人专攻“国潮非遗”设计。“陈哲宇笑言,“问道”产品矩阵既有高端“亮T一代”系列,也有19.9元引流款短裤,“像打高尔夫,每一杆都要算准力道。”
■政策东风与产业根系的双向奔赴
陈哲宇办公室墙上挂着沙溪镇纺织产业分布图:“这条街全是面料商,那个园区聚集30家绣花厂。”创业初期,中山政府主动送来“政策大礼包”——海归创业补贴、产业园区低价仓储空间。“去年申请到‘中山市重点扶持电商企业’,物流成本直降15%。”
沙溪镇正打造“针织产业数字转型示范区”,为新兴品牌提供从设计打版到直播培训的全链条服务。“他们的国际化视野能激活传统产业基因。”扎根沙溪20年的面料商感慨,“他懂年轻人需求,我们懂生产,这种‘新旧结合’在中山极易落地。”
如今,“问道”直播间24小时轮播,10多位主播用粤语、普通话切换讲解,仓库每日上万件衣服发往全国。“上个月销售额破1500万元时,团队在仓库开香槟,隔壁工厂老板送来一箱纽扣——这种邻里支持,一线城市难体会。”陈哲宇说。
“希望五年后,提起‘问道’能像说起优衣库一样自然。”陈哲宇拿起一件印有岭南窗花纹样的衬衫,布料暗纹采用非遗粤绣工艺。他透露,品牌正研发可降解植物染面料,计划将中山红木榫卯元素融入剪裁。
在他规划中,中山不仅是起点,更是走向全球的“根据地”。“沙溪工厂从设计稿到量产的周转效率,连国际品牌都羡慕。”他展示手机订单数据,“澳门、珠海客商主动谈联名款,下月还要参加深圳跨境电商展。”对这位海归青年而言,中山这片沃土,是他绘制“中国时尚地图”的第一笔重彩。本报记者 柯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