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沉迷手机,一说他就发火摔东西,我们该怎么办?”
……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心理治疗师,经常会听到父母们这样的困惑和焦虑。当咨询师建议家长也参与心理咨询时,90%的父母第一反应是抗拒:“有问题的是孩子,为什么我们要做心理咨询?”
曾担任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少科主任的章杰博士从事精神心理临床和研究工作10余年,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抑郁/焦虑障碍精准化诊疗。日前,面对记者采访,他说,“孩子出问题,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是孩子‘问题’解决最快的方式。”孩子呈现“有问题”的现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跟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家长能做的就是朝向正向,积极调整自己,助力孩子。家长配合与成长越好,孩子从“问题”中恢复就越快。
张女士的儿子小杰(化名),15岁,原本是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但近半年情绪波动极大。她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和自责,自己也逐渐出现了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容易对小杰发脾气,工作状态日益糟糕,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等症状。
章杰表示,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反复情绪失调、自伤行为时,第一反应是“孩子出了问题,得赶紧治”,却很少意识到——父母的情绪状态、养育方式、自身的心理问题,可能正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在他看来,当发现孩子有“问题”时,父母也承受了很多压力与焦虑,家庭环境会处在紧绷的状态下,即使孩子来做心理咨询,家庭环境没有改善,也很难看到孩子改变。
家长的以下养育方式可能无意中加剧孩子的问题。比如过度控制:“整天看手机,天天点外卖,你就不学点好!”类似“高压式”管教,可能让孩子更加压抑或反抗。
有的家长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情绪需求,不引起重视,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还有的家长自身的焦虑、愤怒,会无形中传递给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家长的心理素养也会影响孩子的康复。有的父母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但从未寻求过帮助;有的父母童年经历过创伤,无意识中重复了不健康的养育模式;有的夫妻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压抑,孩子成为“情绪出口”。如果家长不先调整自己,孩子的治疗往往事倍功半。本报记者 杨健 通讯员 朱晓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