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纪念日当天全市掀起红色观影热潮
~~~——进入下半年,中山城市建设热潮奔涌,宜居宜业的城市吸引力持续提升

 
2025年09 19
乙巳年七月廿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09月19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从“追赶”到“突围”
进入下半年,中山城市建设热潮奔涌,宜居宜业的城市吸引力持续提升
9月10日上午,中山首家山姆会员商店正式开业。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金秋九月,中山城市建设热潮奔涌——

  从首家山姆会员商店开业“排队3小时”的热闹场景,到岐江新城全民健身中心(一期)4.6亿元工程计划2026年3月动工的文体新布局;从深南中城际铁路跨珠江口线位预研落地的交通突破,到南中城际香山站主体封顶的轨道新进展……

  这座城市正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度”,在轨道交通、商业配套、文体地标等多维度同步发力,用“强基建”破解发展短板,将“硬件升级”转化为市民可感的民生温度与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中山宜业宜居的城市吸引力持续提升。

  ■轨道交通破局:

  从“时空压缩”到“要素流动”,激活宜业动能

  对一座城市而言,轨道交通的价值远不止“方便出行”,更是“打通发展脉络、汇聚优质要素”的关键。

  自去年深中通道通车之后,30分钟直连深圳的“硬联通”,不仅让中山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更推动人才、资本、产业加速向中山集聚。如今,南中城际建设的加速推进,更为中山的交通格局再添关键一笔:9月10日,全长476.31米、主体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的兴中站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仅7天后,作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关键接驳点的香山站也全面封顶,其双岛四线布局将进一步强化跨市交通衔接能力。

  按照规划,南中城际通车后将与广州地铁18号线贯通运营,中山中心城区至广州珠江新城通勤时间将缩短至50分钟,其“公交化”运营模式——初期6分钟一班、远期高峰2.5分钟一班,可真正实现“随到随走”。

  深南中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方案预研中标(成交)结果公告同样在近期发布。深南中城际计划西接中山翠亨新区南中珠城际,东联深圳机场片区深大城际,此次预研中标,意味着深南中城际线路、站点等将开展预研工作,大湾区“横向走廊”互联互通将迎来突破。

  随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形,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互通正推动中山从地理中心迈向发展枢纽,区域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宜业宜居的城市吸引力持续跃升。

  ■商业体升级:

  从“满足需求”到“引领消费”,提升宜居质感

  商业体是城市“烟火气”的载体,也是宜居品质的“直观体现”。

  近期,中山商业体升级迎来标志性事件——山姆会员商店正式开业,作为备受关注的高端仓储式超市,其落地不仅填补了中山高端商业业态的空白,更成为城市商业能级提升的“缩影”。

  山姆的受欢迎,离不开与城市基建的无缝衔接:选址岐江新城核心区,周边民盈西路提前20天通车衔接城轨中山北站路网;“山姆会员店(中海锦城)”公交站开通7条线路覆盖多镇街,10-22分钟发车间隔保障公交出行;超1100个停车位解决自驾“停车难”,实现消费体验从“购物”延伸至“全程出行”。

  不仅如此,山姆会员商店的落地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生态的更新升级。其北侧将配套打造1.5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商业街区“明巷”,引进多家首店品牌,打造集餐饮与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街区,融合地方风味餐饮、家庭亲子互动娱乐等多元消费场景,与山姆会员商店的仓储式购物体验形成互补效应。目前该商业配套整体已进入外架拆除与内部精装阶段,计划年内开业。

  与山姆的“牵手”,仅仅是中山商业格局变革的其中一环。纵观近年来中山商业版图的演进,富逸城、万象汇等新兴商业综合体相继崛起,盒马鲜生、百乐购等新零售品牌陆续进驻;深圳海雅集团在中山市南头镇打造的海雅缤纷城预计将于今年内对外营业;从顺德火向全国的餐饮品牌“猪肉婆”也进驻中山,门店部分建筑已封顶;湾区未来科技城商业街区正式开业,与中兴智慧城·懿港汇商业综合体、翠亨大厦等项目共同勾勒出马鞍岛的商业新图景……

  这不仅是资本的落子,更是城市活力的注脚。它们以消费为切口,重塑着人们对中山的生活想象,让“来了就不想走”成为可能,成为“提升宜居质感”的重要支撑。

  ■文体地标赋能:从“精神寄托”到“城市认同”,凝聚宜居向心力

  一座宜居的城市,不仅需要“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商业”,更需要“能承载情感、传递文化”的文体地标。

  过去,中山文体设施因场馆规模不足,想看一场大型演唱会或赛事,往往需要前往广州、深圳或珠海。对城市而言,这种“文化外流”不仅削弱了市民的归属感,也限制了城市吸引力的提升。9月17日,岐江新城全民健身中心(一期)工程获批的消息,犹如一剂强心针,点燃了城市文体生活的新期待。

  这座总投资4.6亿元、2026年3月动工、2027年2月竣工的体育地标,是中山突破文体发展瓶颈、迈向现代化体育名城的关键一跃,更是城市宜居向心力的一次重磅升级。

  选址东区街道、占地近9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以多元体育场地与完善配套,精准击中市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而1.2万人级综合馆的规划,更是中山弥补优质文体资源短板的“破局之作”。

  从2023年列入市重点预备项目到如今落地,全民健身中心的推进,彰显了中山发展文体事业的坚定决心。它与近年中山打造的系列文体地标形成呼应,共同构建起“文化+体育+文旅”的立体城市精神矩阵:香山书院以古籍与课程传承香山文脉,华侨公园香山书房用智能化空间激活公共阅读,升级改造的兴中体育场以专业设施承接重大赛事;孙文西路步行街的活化改造,则让百年骑楼重焕生机;宁徽园的建设更为小榄镇增添了“文化地标”属性,让地方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载体。

  当运动成为日常,当文化融入街巷,市民的情感归属便有了具象依托。这些文体地标也不再只是功能的载体,更是城市精神的容器,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集体认同。

  ■重大项目聚势:从“零星布局”到“集中签约”,激活发展强磁场

  城市要发展,产业是根基。今年6月30日举办的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用一份亮眼的“招商答卷”印证了“宜业”生态的成型:大会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客商参会,198个项目签约,意向投资金额超千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近八成,以生物医药与健康、低空经济、光电光学、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为主。这既是资本对中山发展潜力的“信任投票”,更精准契合了城市产业升级的方向,为“宜业”生态注入动能。

  这场高规格招商盛会中,华利集团、鸿利达集团、圣湘生物等领军企业的选择,进一步道出中山的硬核吸引力:扎实的产业基础、高效的政务服务、持续升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让企业能扎根、可深耕、有未来。这种吸引力在“落地开工”中加速转化为现实动能。8月,全市共有24个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63亿元。

  从过去的“零星布局”到如今的“集中签约、批量落地、全链发力”,中山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态势,让重大项目成为激活城市发展的“强磁场”。这股势头的背后,是“基建硬支撑”与“政策软保障”的精准咬合:9月17日,中山宣布开展2025年港澳市场全民营销活动,并扩大“新中山人安家中山”奖补范围。前者打开了对接港澳资源的合作窗口,后者则以“安家有补贴”的暖心举措,让“招才引智”与“稳商安商”形成闭环,让“宜业”与“宜居”衔接更紧密。

  从轨道交通“破局”到商业体“升级”,从文体地标“赋能”到重点项目“聚势”,中山正以“强基建”为骨架、“优产业”为血肉、“暖政策”为温度,稳步将“宜居宜业”的蓝图转化为现实,书写着城市从“追赶”到“突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本报记者 付陈陈

  评论

  重大项目频“上新”

  城市能级跃“台阶”

  连日来,中山大项目频“上新”:串联起深圳、南沙与中山的跨珠江口地铁线路取得实质性进展,意味着深圳—中山“跨城地铁”再进一步;拟投资4.6亿元的中山超级体育中心正式落地,预计2026年3月动工,标志着中山又一地标性建筑进入新阶段……

  一连串好消息,正不断为城市未来“新封面”添彩,勾勒出一幅幅现代化都市的壮丽图景。

  跨城轨道的贯通,打破的是地理边界,重塑的是区域价值。

  深南中城际计划西接中山翠亨新区南中珠城际,东联深圳机场片区深大城际,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轨道贯通,标志着中山正式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这条横穿珠江口的“跨城地铁”,不仅缩短了中山与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更通过轨道经济效应重构了中山的城市能级。

  可以肯定的是,“跨城地铁”的每进一步都将给中山的城市发展输入更大的动能。对于高端人才而言,“跨城地铁”就意味着双城生活成为现实——通勤效率的提升、生活成本的优化,让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更“近一步”。

  可以看到的是,城市轨道的延伸,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就在于资源、资金与人才的流动。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山正以“交通枢纽”的新身份,挤上了区域竞争的制高点。

  超级体育中心的开建,让文体地标崛起,激活城市的活力。

  即将开工的中山超级体育中心以1.2万人级综合馆为核心,将CBA职业联赛、国际演唱会等高规格活动纳入城市日常。这一文体地标的诞生,既填补了中山大型赛事场馆的空白,也通过“体育+文旅”的融合模式,为城市注入持续的文化动能。

  一座城市的活力够不够,看的是年轻人;一座城市的发展后劲足不足,靠的是创新力。这背后的逻辑关系在于城市要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人才政策与优质的人才生态。诚然,中山的城市新地标接连亮相,这是创新力,也是硬实力。由此,中山不断吸引人才落户,继而转化为软实力。

  对于年轻人才而言,这里既是追逐职业梦想的舞台,也是享受品质生活的空间。畅想当一场场超级体育赛事或精彩的文化活动在中山超级体育中心“你方唱罢我登场”地上演,中山的“城市魅力指数”必将直线攀升,成为吸引年轻人才落户的“软实力”标识。

  中山超级体育中心板块的崛起,正是城市转型的缩影之一:它一方面是市民健身娱乐的场所,另一方面更是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产业集聚的载体。

  可以想象的是,围绕中山超级体育中心可衍生出体育培训、文创消费、科技会展等产业链,从而形成“场馆经济”生态圈。这种“大项目+产业”的联动模式,既为人才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场景,也为城市发展提供新一轮的动能。

  近三年来,中山城市地标频频上新。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新中山客运口岸相继投入使用,香山古城活化的核心区域——孙文西路即将焕新开街。近期,中山首家山姆会员商店正式开业引爆全城,而大湾区西岸商业地标——中山富逸城TopPark开业一年吸引超1800万人次入场,城市美好生活正频频“加码”。

  打造交通枢纽,完善文体设施,塑造城市“地标”,打破地理与心理的双重边界,中山“城市更新”正带来城市“价值重构”。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更多的城市地标亮相和更多的建设项目落地,中山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活力的生态,成为大湾区人才心中“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理想之城。

  本报记者 何腾江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