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废空地成“社区公园”
“接触这个项目是偶然,生意伙伴邀请我参与招商策划运营。”门前创意园操盘手梁庄坦言,虽非刻意规划,但对小榄的感情让他愿意投入其中,“希望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能更好。”此前操盘聚龙谷积累的旧改经验,为他接手这个项目打下基础,但他并未简单复制过往模式。“门前创意园和聚龙谷的定位完全不同,聚龙谷吸引更多主流年轻人,这里更贴近旧城区街坊邻里。”梁庄说,定位调整的核心,是围绕周边长期居住群体的生活方式展开——既然身处居民区,就要做能融入日常的园区。
这份贴近社区的定位,在园区管理者杨先生眼中,是落地成看得见的细节。“我们特意开了连通东庙市场的入口,以前居民去买菜要绕一大圈,现在走园区穿过去,几分钟就到。”杨先生指着园区一侧的通道介绍。改造时不仅保留了原木农具厂的主体三连体架构和水塔,而且绕水塔还加建了复古长廊,“这里平时供人拍照及坐在这儿聊天,傍晚能看到带孩子散步的街坊。”他记得,改造前这里还是厂区荒废的空地,如今恍如一个社区公园,绿植覆盖率大幅提升,同时为居民留出尽可能多的休闲空间,“改造后,街坊们都能理解了,毕竟环境变好了受益的是大家。”
旧改之路并非坦途。对梁庄和团队而言,最大的挑战集中在项目审批与施工改造两方面。“老厂房证件不全,我们只能一遍遍完善项目报告,多亏房管所和政府各部门配合审查,项目才得以推进。”而施工阶段,旧城区密集的民宅因噪音、出行干扰等问题矛盾频发。杨先生补充道,因为周边都是民居,对施工噪音非常敏感,“我们专门安排洒水车降尘,还调整了施工时间,避免早间扰民。社区也帮着协调,我们给街坊送点小礼物,有问题及时沟通,慢慢就获得了理解。”
■给老城区注入青春活力
“门前创意园”这个名字,藏着梁庄对园区的期待。“选了很多词,最后定‘门前’,就是想给街坊亲切感——一个自家门前的小公园,随时能来。”这份亲近感,如今正通过多元业态一步步实现。杨先生介绍,园区目前已落地3-4家咖啡店,但不会再新增了,避免同类业态重复;棋牌室、本土餐饮店多面向街坊,“价格亲民,口味也符合本地习惯”;更令人期待的是,3个共600余平方米的体育场地正在装修,将做成时下非常流行的派克球快闪店,“这项运动融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点,上手难度低,趣味性强,适合大众玩。”杨先生说,这不仅符合园区的定位,也是响应国家体育产业规划,同时补了小榄的短板。他透露,场地预计10月份能完工。
除了便民业态,园区还藏着不少“青年活力点”。杨先生提到,菊城青年公益中心已入驻,“他们有超千名会员,每年办100多场活动,都是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公益项目。”梁庄团队对他们主动吸纳,“他们能给老城区带来青春时尚气息。我们将一起探索,现在先把社区服务做扎实。”
谈及小榄“一园多区”的文旅格局,梁庄显得格外务实:“我们就是个普通园区,谈不上角色独特。比起‘做地标’,更希望能真正融入本土生活,提升周边居民的幸福感。”在他看来,这个园区的“独特”不在于有多亮眼的设计,而在于“开放”——四面无围墙,居民随时能进出,青少年带滑板能随时进来“飞”,“这里就是一个街坊日常会来的地方”。
统筹/明剑 廖薇 文/记者 詹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