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中国最大侨乡,是我30年来一直坚持的研究对象,由此涉及全国侨乡研究。我的兴趣是立足学术,但不埋首在书斋走不出来,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服务,这就必须要关注侨务工作。因此,到江门后,我一直得到侨办、侨联系统很多朋友的帮助,才走到今天。吕伟雄主任是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认识的,早就知道他是广东海内外侨界朋友很多、很有声望的领导,身高体壮,声音洪亮。虽然有几次在二沙岛广东省侨务办公室大楼相见,但深入的接触不算多,而我内心是敬佩的。8月初,喜接吕伟雄主任签名惠赠的《重返历史现场》一书,阅读后欣喜非常!
首先感觉很亲切,他记录的或者是我参与过的或者是身边发生过的事。比如,2007年6月28日,他带领的侨办团队在新西兰奥克兰,为当天“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在基督城接受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所做的“庆祝会”“加油会”两手准备,和庆祝会情形以及后续影响,我都是在书中第一次获知。因为那天我作为申遗首席专家在开平市半岛酒店会议厅,参加“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共同经历了等候审议表决的激动过程。这种亲切,还表现在书中回忆的落实侨房政策、恩平籍委内瑞拉侨胞、所罗门撤侨、侨捐项目监管等重大事项各个“现场”,与自己做侨乡研究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很近,将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些火红的年代,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所以,我建议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同事们将《重返历史现场》作为了解新世纪以来广东侨务、中国侨务工作的重要必读著作,通过它了解侨乡,了解侨务工作,做有乡土味、有温度的学问。
让我产生共情的,更在于他重返的“现场”重叠着三个“现场”,充满历史感、时代感、奋斗感。这就是:新世纪前的广东侨务和中国侨务“现场”、新世纪初的侨务建设“现场”、7年建设后的“现场”,他们构成了一个基础、过程、变化的“历史现场”,堪称新世纪初广东侨务转型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侨务转型发展的缩影,使《重返历史现场》成为广东侨务史、中国侨务史的重要书写。
历史是人书写的,由人来评价。我在阅读《重返历史现场》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被记录事件吸引,到被书写者所思所想所为感动、敬佩的转变。
《重返历史现场》让我看到了重返者的情怀。重返者很谦虚地说他上任之前对侨务方针政策、侨务知识知之甚少,隔行如隔山。其实他出身华侨家庭,本身就是侨眷,而且在广东重点侨乡中山市工作的时间不短,对侨当然是有切身认知感悟的。2000年组织赋予其重任领导省侨办的工作,对侨朴素的情感升华为一心为侨服务的情怀。他知侨情,通过历时数年的海外侨情调查,重返者了解了老侨、新侨,广东籍侨胞、非广东籍侨胞在居住国的状况,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和诉求;他懂侨心,在任期间参加主办、协力主办几届“世粤联会”中,为构建一个和睦相融、合作共赢、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华侨华人社会,面对广大侨胞盼望齐心协力共进发展的最大侨心,面对海外侨社小圈子多,形成共识难等侨情,抓住侨团领导人这个关键核心环节,旗帜鲜明地加以引导,提出侨领要践行中华优秀的“和合文化”,克服狭隘意识,海纳百川凝聚最大的侨心侨意,方能建成和谐侨社;他心系侨胞,所罗门撤侨的六天六夜里,从他与所罗门侨胞、与国侨办、省政府领导、中国驻外领事馆领事、与广州和江门等市侨办的电话记录和请示报告中,急侨胞之所急,忧侨胞之所忧的心情如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越洋对话和报告文字中,阅者无不感同身受,无不感动感佩。在七年的侨办主任工作中,他对冷落侨胞的人和事,毫不留情面。他说,“侨胞们回来,我们是领了国家工资,用的是国家的汽车,吃饭付费是国家的钱,你还不用心、不积极,讲得过去吗?”在他身上,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情系侨心、一心为侨服务得到最好的结合、生动的体现,成为指引他工作的一种精神和灵魂。
《重返历史现场》让我看到了重返者的格局。重返者走上广东省侨办主任岗位,正值新世纪之初中央对广东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广东改革开放进入转型期。面对干部队伍的“三有三缺”,面对关门办侨务、部门办侨务等不适应新时期的状况,重返者提出要将侨务工作引进到国家和省的中心工作中去。他确定新时期侨务工作的新任务是以海外为主战场,服务于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服务于新时期广东省的发展部署。于是,在全省侨办系统开展“跳出传统模式,融入时代主流”的思想大解放活动,形成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精髓的“五破五立”,更新侨办队伍上上下下的观念。他带领大家放下“侨老大”的身段,带着危机感,走出去考察学习华东、西南侨务工作的好经验、好办法,在组织“世粤联会”的过程中,以“大广东人”的观念,加强与新侨团的联系,与非广东籍的侨团和代表性人物的联系,与“敏感国家”进行接触,带领大家进行广东侨务工作的“第二次创业”。七年实现了从乡亲侨务向大侨务跨越,从部门侨务向社会侨务跨越,从政府侨务向民间侨务跨越。
《重返历史现场》让我看到了重返者的担当。侨务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涉及海外数千万侨胞,利益诉求众多,所涉问题历史现实交织,其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无不是在破解一个个历史沉积难题、一件件突发应急事件中前行,每一步都很沉重、很艰难。重返者就是在艰难中带领他的团队坚毅前行,七年任上啃下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4月19日清晨8点,重返者上班走到办公室外还没有开门,就听到室内电话铃声响个不停。他开门拿起话筒还没有问询,就从话筒里传来所罗门侨胞反映情况的急切话语,他的话“急切得几乎没有标点符号”。这是中国政府收到的第一个反映所罗门华侨受袭情况和求救的电话。此时,吕伟雄面临的处境是,海外火烧唐人街属于外交事件,从职责上侨办不是第一责任单位,而且上级也没有任何指示,他完全可以等待上级指示再采取行动。但是他没有等待,他想的是:“所罗门还没有与我们建交,又是远离大陆的岛国,要是我不及时跟进,怕会误了大事,令侨胞受苦。”重返者马上组织人员分头进行核实信息,了解情况,赶紧向国侨办汇报请示,成立应急事件策划小组的工作状态。很快《所罗门群岛发生骚乱,华侨华人安全受到威胁》的报告急件就向省政府、国侨办发出,为国家相关部门和省政府了解海外侨胞应急事件,制定撤侨行动争取了时间。4月21日晨,第一批13名侨胞乘坐澳大利亚军机抵达布里斯班,他们是身无分文地逃离灾区,回国的机票费怎么办?成为了一个问题。各种正常的办法想尽,无法解决,布里斯班领事馆有领事馆的难处,再想其他办法要很长时间,重返者焦急万分,就想让侨胞赶快回国。他情急之下给领事电话,做出一个承诺:请领事馆先行垫付机票费,广东省侨办负责解决,为此重返者个人签名写下担保书,电传给布里斯班领事馆,才得以化解。所罗门撤侨中的这两个细节,按照工作规范,他都可以慢点,等指示,一点毛病没有,符合常规,这是最安全、最明哲保身的办法。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他超常规的胆识和有魄力的操作,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级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得失,心系侨胞,冲到第一线,敢担责任的高尚品格。这种有胆有识的担当,在2002年全省实施的“清坟”工作中,他两次力排众议上报省政府,最后废除“实现无坟化”提法,留住华侨祖坟的努力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他认识到无差别的全面“清坟”工作,触及到海外侨胞的利益,刨了他们的祖根,会断了侨胞与家乡的联系,如果不努力制止伤了侨心,要挽回就十分艰难了。我们在此,也同样看到了一个党员高级领导干部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为了广大侨胞的利益,不计个人毁誉的勇毅前行。他在回忆海外侨情调查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调研的实践中,海外侨情的丰富、鲜活、复杂,海外侨胞的不同诉求,对比起自己在国内所作的工作觉得很不到位,实在感到有愧于侨胞,也更感到这项工作的历史意义,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情怀、格局赋予重返者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视侨务工作为使命,为组织和侨胞的重托,从而敢于担当,勇于担当。
《重返历史现场》让我看到了重返者的实事求是。所罗门撤侨事件之后,他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深入思考这种“怨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寻求海外侨胞长治久安之计。他亲自赴所罗门进行调研,白天“站谈”,晚上座谈,对所罗门唐人街被烧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反省,写出了《“怨侨”事件谁惹的祸?——从所罗门唐人街被烧说起》的调研报告。这个报告没有想当然地认为是“排华”,而是基于实地调研获得的大量事实,发现了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人数增多”“威信下降”的问题,判断世界进入华侨华人与当地人利益冲突的多发期、凸显期,从“世界和谐”的大视角,引发对侨胞在海外所作所为对中国作为一个和平的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影响的深刻思考。这些反思在当时有“冒犯”传统的狭隘观念的风险,但是重返者从实际的侨情、世情出发,从侨胞的长远利益出发,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出发,不局限于一地,将所罗门事件与西班牙、菲律宾、法国、阿富汗等地发生的“摩擦”现象结合起来,用心感悟,整体分析,大胆直言,提出对策举措。最后受到省委省政府、国务院侨办的高度肯定。这样来自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在《重返历史现场》中还有很多事例,比如破解委内瑞拉侨胞困局,同样酣畅淋漓,也非常艰难不易。2003年重返者前往委内瑞拉调研,在落地后发现出发前制定的调研方向与当地实际侨情相距甚远,侨胞最揪心最关心的问题,一个是“蛇头”组织偷运恩平人非正常移居委内瑞拉的问题,一个是数万名恩平籍非正常移民因为没有合法身份其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问题,重返者立即推翻原有计划,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调研。回国后马上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关于“蛇头”组织运送恩平人非法移居委内瑞拉等问题的情况及对策建议的报告》,引起国家和省的重视。很快广东省在外交部、公安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打蛇捉马”专项整治活动,妥善解决合法身份问题以及子女教育、侨汇取付等系列问题,海外侨胞感到欢欣鼓舞、扬眉吐气,感谢国家为他们办理了一件终身受惠的大好事。像这样在实际侨情中发现问题,抓住本质,一竿子插到底跟踪落实地开展侨务工作的实践,同样在重返者组织的落实侨房政策、建立侨捐项目监管制度、华侨农场改革等一个个“硬骨头”的攻克中,得到充分体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地进行广东侨务工作的第二次创业,同时都是在改变传统观念,构建“大侨务”机制的创新中,有破有立地探索实现的,很多成为了全国侨务工作的成功经验。比如,在华侨农场改革中,重返者提出的“行政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融入”经验,就被《国务院关于促进华侨农场发展改革的意见》采纳,成为全国华侨农场改革的政策。重返者的“要善于把小事做大、虚事做实、难事做顺,把别人做不到的事做得光辉灿烂”,就是重返者求真务实开展侨务工作的箴言。
今天,我们跟随吕伟雄主任重返新世纪初的广东省侨务工作历史现场,改革开放转型期广东侨务工作实现跨越发展的热火朝天气息扑面而来。世粤联会、侨情调查、广东海交会、广东百年侨团、留坟留根、侨房政策、侨胞解困、所罗门撤侨、侨捐项目监管、华侨农场改革、海外华文教育、社会化侨务、侨务课进党校、侨务干部培养等等,桩桩件件都是打破传统观念,突破旧有机制,形成大侨务格局,探索创新的成果,成为支撑新世纪广东侨务强省的四梁八柱,奠定了中国侨务大省的历史地位。这些也是新世纪中国侨务工作开拓创新的大手笔,是重返者情系侨胞,用情怀、格局、担当、作风书写的历史。
作为传统现场的破局者、新世纪现场的企划者和建设者,面对亲手建设的历史现场,您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开拓性工作,但我感到这个任务我不努力去完成,对不起自己的岗位,更不是我的性格,我必须迎难而上。”话如其人,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重返者可欣慰掩卷,笑看后人续华章。
(本文作者系历史学博士,教授。曾任五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省人大代表,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兼职教授,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顾问。)
《重返历史现场:我对侨务工作的回忆与思考》作者简介
吕伟雄,广东省广州市人,1964年10月从广州到中山农村插队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大队团支部书记、公社团委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佛山地区团委副书记、中山市副市长,广东省旅游局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退休后任孙中山基金会副理事长、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荣誉主席。著有《我生命中的夏天》,主编《海外华人社会新观察》《海外华人社会新透视》《海外华人社会新视野》《侨务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