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画卷:从废弃旧砖厂到“小鸟天堂”的蜕变
迪茵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坐落于三角镇高平区,毗邻京港澳高速三角出口,其中人工湖迪茵湖占地近1000亩。该湖湖面广阔、水质优良,周边湿地水系纵横,水清岸绿的环境成为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
9月底,记者走访时了解到,每天至少有数千只白鹭在此聚集栖息,迪茵湖已成为中山市同类鸟类种群最密集的自然栖息地,堪称“小鸟天堂”。每到傍晚,湖面之上常呈现“落霞与白鹭齐飞”的美丽景象,尽显生态魅力。
“鸟类对栖息地环境要求颇高,这么多鸟类选择在此停留,充分证明了迪茵湖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迪茵湖文旅策划负责人黄莹向记者介绍,“这里曾经是废弃的旧砖厂,烧砖留下了一个个废坑,经过十几年的科学规划与生态修复,才有了今天的水清岸绿。”
■产业融合:多元业态打造亲水度假目的地
在生态基底之上,迪茵湖进一步拓展经济功能,形成“生态+体验”的多元业态布局,既满足游客休闲需求,也为研学实践提供空间。目前已落地生态观光、田家舍生态农场等项目。其中,田家舍生态农场兼具“研学基地”与“亲子乐园”双重属性:作为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它提供了无土栽培、农耕实践、水稻蔬果种植等农业研学课程。
随着全镇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生态赋能绿色经济的效应正逐步显现。围绕迪茵湖及周边园区带来的生态资源,萌宠乐园、马术学院、攀岩学院、香草园、趣味高尔夫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该地还将同期新增三大核心设施:一是集高端酒店、中西餐厅及学生宿舍于一体的研学综合大楼;二是室外儿童无动力游乐场;三是占地超500亩的大型爱国主题实践教育基地,涵盖“重走长征路”“军事博览园”等内容。未来,这些设施将助力迪茵湖成为珠三角地区便捷的一站式家庭旅游度假目的地。
依托迪茵湖的生态优势,周边学校持续深耕“生态教育”,着力提升青少年自主发现并解决校园及周边环境问题的能力。近期,迪茵公学与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深度合作,建成华南首个校园集成型生境花园。此项目占地约2200平方米,共种植植物约300种,如名贵科研品种桫椤、苏铁等。“植物科普探究园以植物分类学与生态共建功能为主线,集生态展示、科普教育、共建互动体验于一体。”据该校环境艺术负责人介绍,该植物园内打造了兰花园、苔藓花园、蕨林花园、香草花园、百草药园、蜜源花园、松果花园、攀蔓花园、水生花园、漠生花园十大主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教育领域独具特色的生态研学新地标。
■战略引领:以湖为核擘画三角镇发展蓝图
近年来,三角镇秉持“生态赋能、产业升级”的思路,不断推动水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进。
积极发展水上运动,培育亲水经济新业态。依托治理后的水环境,开展游泳竞速、划艇拔河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水上活动,有效吸引游客参与。同步推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提质增效,激发消费潜力,为亲水经济注入新活力。
统筹推进水文旅融合,打造特色文化展示窗口。以“三人根艇赛事”为核心IP,活化利用非遗资源,有机整合沿线景观,塑造“一河一特色”景观体系,推动水文旅融合“串珠成链”,形成三角镇独特的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开发生态产品,擦亮“中国生鱼之乡”金名片。通过深化落实养殖尾水治理,推动水产养殖走向绿色、高品质发展,真正做到“好水养好鱼”。凭借优良生态和高品质产品,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推动生鱼市场价格稳步增长,带动养殖户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角镇党委书记李凯航在今年两会采访中明确表示:“三角镇正着力打造‘一湖两山三江’的生态旅游格局,其中‘一湖’即迪茵湖。我们将致力把迪茵湖打造成为大湾区最美的生态公园之一,通过优良生态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者。”
三角镇水务事务中心副主任吴嘉荣介绍,作为地处湾区腹地、纳入广州“半小时生活圈”的城镇,三角镇坐拥“三江汇聚”的天然生态基底,71条内河涌滋养着这片发展热土。“我们始终把美丽河湖建设作为统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以水为纽带串联产业、城乡与生态,让碧水清流成为三角镇向上突破的‘活力源泉’。”
据悉,今年三角镇重点推进5条河涌建设与迪茵湖提升工程,所有项目均落实“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的精准治理方案。其中,迪茵湖建设紧紧围绕“大湾区最美生态公园”目标,以湖为核心串联全域生态旅游格局,进一步强化“人才与投资磁场”效应。
■三维一体,夯实美丽河湖生态基底
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三角镇奋力推进管网建设,累计新建污水管网234公里,建设规模超过过去十余年总和,历史性填补管网空白;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正式投产后污水处理能力将从每日4万吨提升至7万吨,既可满足当前全镇需求,也为未来产业与人口增长预留了充足环境容量;完成6054亩养殖池塘尾水治理改造,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循环利用”,从源头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推进194家企业完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三管”改造,规范排放路径,有效防范雨污混接和偷排漏排;针对河湖“四乱”问题开展专项清理,累计整治453宗,为建设幸福亲水空间扫除障碍;对35条河涌实施清淤,清淤总量23万立方米,清淤长度超52公里,显著削减底泥内源污染;统筹开展22项河道水岸绿化项目,累计种植苗木5325株,新增绿化面积28亩以上,为滨水空间注入盎然生机;推进忠安涌活水循环工程,通过从乌沙涌引水实现生态补水,增强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逐步恢复河涌健康生态。
目前,三角镇通过系统实施“十大工程”,美丽河湖建设已初见成效。谈及未来规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扣市委、市政府部署,将美丽河湖建设融入发展全局,形成“三维一体”推进格局。一是锚定“百千万工程”维度。以省级典型镇建设为契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河涌治理相结合,让河湖成为串联农田、产业、城镇的生态纽带,全面提升城乡宜居宜业品质。二是锚定产业强镇维度。围绕今年经济发展目标,把美丽河湖建设工作与高平化工园区复核扩园、中山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等重点工作同步规划,以“水清岸绿”吸引优质产业,筑牢先进制造业根基,扛起“中山市先进制造业重要一极”使命。三是锚定小城市试点维度。发挥区位、交通、生态优势,把美丽河湖作为小城市建设的“生态名片”,通过水生态改善擦亮城市底色,让“河畅水清”成为三角镇的核心竞争力。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