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7版:文化 新闻列表
~~~————第三届“良渚论坛”观察
~~~——中山以阮玲玉为核心IP,让文化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
~~~——
~~~——

 
2025年10 21
乙巳年九月初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7版 2025年10月21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从旗袍里窥探香山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中山以阮玲玉为核心IP,让文化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
“玲玉芳华”旗袍戏服秀展览在中山影视城举行。通讯员供图
周雪清介绍旗袍刺绣。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阮玲玉,这位默片时代的璀璨明星,是香山文化孕育的影视明珠。她的银幕形象宛如中国电影史上的活化石,承载着香山文化走向世界的精神脉络。她的旗袍造型的创新和多样化使其成为默片时代的标志性时尚偶像。

  如今,在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中山以阮玲玉为核心IP,联动香港银都影业等湾区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尘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

  旗袍里的派系融合:

  海派、香山文化的“兼容并蓄”

  近日,位于中山影视城中山舰二楼的“玲玉芳华”旗袍戏服秀展览拉开帷幕,10余款复刻旗袍静静陈列,从《神女》中阮玲玉的经典造型,到融入粤绣技艺的婚庆裙褂,每一件都诉说着旗袍与香山文化的深厚联结。展览以阮玲玉为核心IP,通过复刻戏服、沉浸式电影场景与多元活动。展期将持续至11月。

  序厅的复古陈设带观众穿越至她活跃的电影年代;国风小剧场循环播放《神女》《新女性》电影,身着经典碎花旗袍的阮玲玉蜡像静坐展区,重现银幕内外的优雅气质,更呼应着她与中山的深厚地缘联结。

  “阮玲玉影视作品中大量旗袍造型,尽显其对旗袍的独到理解,而阮玲玉本人常穿的常态旗袍式样,还隐藏着丰富的派系文化密码。”旗袍复刻项目负责人、木兰花地创始人曹承凤介绍,此次活动展示的10余款旗袍,均能在《神女》《阮玲玉》《花样年华》等电影中找到对应原型。

  10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香山刺绣文化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山市周雪清刺绣艺术工作室总监周雪清剖析了粤绣技艺和旗袍文化的渊源。她表示,旗袍有粤派、苏派、海派、京派四大派系,香山地区的旗袍便兼具广东地域特色与融合基因,经常性使用粤绣技艺。

  她认为,民国时期大量中山人赴上海发展,海派文化和香山文化同属海洋文化,将岭南的审美与生活方式带到沪上,让香山旗袍文化与海派文化碰撞融合。

  从银幕到日常:旗袍文化见证时代审美变迁

  在默片时代,阮玲玉身着旗袍的形象,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时代icon”;如今,旗袍早已走出银幕,成为中山女性表达自我、彰显文化自信的日常服饰。这种转变,折射出时代审美的变迁,也见证了旗袍文化的生命力。

  “阮玲玉电影里的旗袍多是‘十字剪裁’,没有明显的胸线和腰身,体现的是东方女性的内敛含蓄;而现在的年轻女孩更偏爱改良款旗袍,会加入西装领、泡泡袖等现代元素,搭配板鞋、卫衣,既保留旗袍的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在三溪村的木兰花地生活美学馆里,曹承凤介绍,木兰花地每年会举办数十场旗袍文化沙龙,从“旗袍仪态培训”到“素人改造”,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旗袍风格——银发阿姨喜欢深色香云纱旗袍,搭配简约首饰;职场女性偏爱通勤款旗袍,外搭西装干练又优雅;新婚夫妻则会定制融合粤绣技艺的婚庆旗袍,让传统婚俗以更时尚的方式延续。

  时代审美在旗袍与刺绣的演变中不断更新。周雪清观察到,如今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对传统服饰的复刻,而是开始探索创新表达:“有人在汉服设计中加入粤绣元素,有人将现代题材融入传统刺绣,把西方服装制式与东方技艺结合,创造出‘既传统又新潮’的文化符号。”她认为,这种变化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关键——从过去女性为自己绣制嫁衣的私人仪式,到如今成为大众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美学,刺绣与旗袍文化正在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焕发新的生命力。

  挖掘“旗袍”与“电影”: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

  从三溪村的木兰花地生活美学馆,到左步村的阮玲玉电影文化名人IP打造;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中山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旗袍文化正成为中山推动“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南朗街道党工委委员欧嘉喜表示,阮玲玉是香山的重要文化IP,“玲玉芳华”系列活动将推动左步文化名村打造,助力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接下来南朗街道将做大做强阮玲玉IP,延伸电影文化产业,带动文旅发展与村民增收。

  在左步村,阮玲玉IP与旗袍文化的结合,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我们通过复刻阮玲玉的电影旗袍,打造‘玲玉芳华’系列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同时推出旗袍换装体验、4K修复电影放映等项目,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香山文化。”中山影视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推动“影视取景地”向“内容策源地”跨越,让旗袍文化成为左步村的“文化名片”,带动村民增收。

  多年来,周雪清也在积极探索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我们工作室会培训村里的女性学习粤绣,希望从‘技艺’和‘文化’两方面入手,为乡村女性赋能,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也会把粤绣元素融入乡村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产生经济效益。”她认为,只有让非遗“活”在当下、“用”在日常,才能真正实现传承,“旗袍是载体,技艺是内核,而文化认同是动力——这三者结合,才能让香山文化走得更远”。同时,工作室还计划通过摄影展、服装秀、材料学推广等活动,让刺绣与旗袍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以旗袍为载体,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形成新的文化传播力,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一件旗袍,串联起百年影史、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一针一线,绣制出香山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中山,越来越多的手艺人与文化传播者正以旗袍为媒,让时代的回响在针丝间流淌,让传统的魅力在创新中绽放。

  本报记者 高倩荷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