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导高规格行业交流会,到发布全国首个照明灯饰AI大模型应用平台,再到推动“灯都・四季里”外贸综合体落地,古镇镇一系列举措不仅为这场“灯饰盛宴”注入动能,更在悄然重塑照明灯饰产业的发展格局。
■灯博会“亮眼答卷”彰显产业实力
古镇灯博会成为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与“风向标”。第33届灯博会的收官数据,再次印证了古镇在全球照明灯饰领域的江湖地位。
从参展规模来看,主会场1000余家企业与镇内8大分会场形成联动,展品覆盖智能照明、家居照明、商业照明等核心品类,甚至延伸至陶瓷卫浴、智能锁具等泛家居领域,构建起“一站式”采购生态。这种全品类覆盖的背后,是古镇40年培育形成的完善产业体系——在总面积仅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2万余家各类灯饰企业,占据全国70%、全球50%的市场份额。
更具突破性的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本届灯博会境外客商数量同比增长6.47%,来源国家和地区达到144个,这一数据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的背景下尤为难得。古镇灯饰出口至全球超180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外贸出口总额突破1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出口增速更是达到26.4%。
■双向发力破解“双重挑战”
从今年春季灯博会开始,古镇镇政府的角色悄然转变——从“幕后支持”走向“台前引领”。
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行业交流的“权威性升级”。往年,古镇灯博会高峰论坛、生态交流会等均由展商平台或行业媒体主办,今年则改由政府牵头主办。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行业交流更具针对性。
政府的主动作为还体现在创新平台与载体的搭建上。开幕式上发布的全国首个照明灯饰AI大模型应用平台,是政府联合中山电信及行业企业打造的“智慧引擎”。而在灯博会开幕次日,国内首个拓展型灯饰外贸综合体“灯都・四季里”正式开业,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长期以来,中山市及古镇镇政府高度重视照明灯饰产业发展。科学的产业规划、精准的定位布局、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为‘中国灯饰之都’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圈。”中国照明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刘升平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当前,照明灯饰产业正面临“内外夹击”的挑战:从外部看,今年前8个月全国照明产品出口总额344亿美元,同比下降6.7%;从内部看,内需不足、房地产项目减少、工程回款压力大等问题凸显。对此,古镇镇从“空间拓展”与“产业转型”双向发力,为产业重塑破局。
在空间拓展上,古镇镇把“工改”作为核心抓手,念好“谈、移、拆、建、引”五字经。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共拆除整理“工改”地块46块,面积超过1600亩,建成高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这些举措不仅破解了土地碎片化的“空间困境”,更吸引了超百家优质企业“安家”古镇。
在产业转型上,古镇镇推出亿元企业“安家、回家、建新家”行动计划,精准解决企业发展痛点:对本土亿元或潜力亿元企业,通过“安家”计划解决用地用厂难题;对曾在古镇起家的外地优秀企业,以“回家”计划吸引其回乡投资;对优质新兴企业,则通过“建新家”计划助力其扎根古镇。与此同时,古镇全力推进“智改数转”,引入上下游优质供应链资源,目前全镇近85%规上企业已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跨越。
■锚定三大方向“照亮”产业图景
面对产业变革浪潮,古镇镇锚定“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三大方向,为照明灯饰产业绘制未来发展图景。
智能化是核心赛道。从AI大模型应用平台贯通全产业链,到小米、欧普等企业在交流会上分享的智能照明生态方案,古镇正推动灯饰产业从“单一产品”向“智能场景”转变。目前,古镇镇不少企业已推出具备恒照度调节、自组网调光功能的产品,覆盖家庭、办公、商业等多个场景,“AI+光科技”成为产业升级的新标签。
绿色化是必然选择。本届灯博会上,装饰灯具展区集中推出航空级铝材、手工吹制玻璃等环保材质的艺术灯饰,既满足消费者对美学的追求,又契合全球绿色发展趋势。这种“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产品材质上,更贯穿于生产环节——通过“智改数转”降低能耗,推动产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国际化是长远布局。除了“灯都・四季里”外贸综合体,古镇还针对性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带”闭环生态,联合亚马逊、Shopee等海内外平台举办官方对接会,提供物流、支付、合规等一站式服务,并为欧美及“一带一路”市场提供海外仓对接,推动产业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升级。
从一盏灯到一个千亿产业集群,从农业小镇到“中国灯饰之都”,古镇用40年书写了产业发展的奇迹。第33届灯博会的“盛宴”落幕,但产业布局与重塑的步伐从未停歇。在政府引领、企业发力、创新驱动的合力下,古镇灯饰正以更智慧、更绿色、更开放的姿态,照亮全球照明产业的未来。
本报记者 卢兴江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