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位于珠江口西岸,面向伶仃洋,有一定的海洋资源和强劲的海外贸易,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该如何作为?10月16日晚,中山市社科联举办了一场“打造中山特色海洋经济”主题的社科沙龙座谈会。政府部门、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围绕中山如何打造海洋经济献计献策。
◎主持人:谭华健
●高超平:锚定黄金内湾,走“小而精”特色海洋经济发展之路
在广东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15%的宏大背景下,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对于中山而言,无法复制广深珠“大港口+大产业”的路径,直面地理条件制约,规避短板、找准特色,以“小而精”的差异化路径实现“蓝色突围”,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命题。
■一、海洋经济内涵
现代海洋经济已超越传统范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其竞争焦点清晰聚焦于四大方向:一是以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构成海洋产业的硬核支撑;二是依托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生物医药,正崛起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增长极;三是融合生态与文旅的滨海旅游,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四是集约化发展的现代渔业,是保障“粤海粮仓”的战略基础。这四大领域既是全球海洋经济竞争的主战场,也为中山的差异化发展指明了精准赛道。
■二、中山海洋经济概况
(一)海洋资源禀赋
中山坐拥50.7公里大陆海岸线、15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及6个海岛,磨刀门、横门等珠江重要出海口穿境入海,2016公里河网交织成独特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然而,受地球自转科氏力影响,西江泥沙在此持续淤积,年均淤积速率达3-5厘米,导致近岸水深普遍不足5米,缺乏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的天然条件。这一刚性地理约束,决定了中山必须放弃“大港口”依赖模式,另辟蹊径。
(二)海洋产业现状
2024年,中山海洋经济呈现“增速可观、体量不足”的典型特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2%,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达11.6%,展现出活力。然而,总量仅约为珠海的1/8、深圳的1/20,尚未形成量级规模。产业结构上,传统渔业占比仍超40%(水产品产量41.73万吨,同比增长5.7%),以江龙船艇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占比约35%,而海洋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占比不足5%,“传统为主、新兴滞后”格局明显。深中通道的通车已显现初步协同效应,中山休闲渔业的深圳客源增长10%,预示了新的机遇。
■三、中山优劣势对比
(一)标杆城市发展路径
深圳:海洋经济总量5409亿元(占GDP14.7%),走“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路线,建成全球最大电解海水制氢示范工程,海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1061亿元,聚焦深海采矿、海洋能源等“高精尖”领域。
广州:海洋生产总值4979亿元(占全省25%),以“港口枢纽+重工制造”为核心,单位岸线产值超33亿元/公里,高技术船舶订单排期至2029年,凸显“大港口+全产业链”优势。
珠海:海洋经济突破1000亿元(占GDP22.3%),构建“三产为主、二产支撑”格局,桂山风电制氢项目实现技术突破,现代化海洋牧场产量同比增97%,高栏港货物吞吐量达1.26亿吨。
(二)中山比较优势
一是区位协同效应。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超8万辆次,630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翠亨新区与深圳形成“半小时通勤圈”,2024年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落户,为承接深圳科创成果转化创造独特条件。二是特色制造根基。17家企业入选2024年省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明阳集团“明阳天成号”双转子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落地,江龙船艇建成千吨级智能制造基地并下水国内首艘500kw级氢燃料动力船,细分领域技术壁垒初显。三是独特河口场景。磨刀门作为珠江口最大河口湿地,连通西江流域的天然优势,与广东飞海牧渔等企业的生态养殖经验相结合,可形成区别于珠海海洋牧场的河口渔业特色。
(三)突出短板瓶颈
一是地理制约刚性凸显。中山港最大可靠泊船舶仅为5,000吨,大宗货物物流成本比珠海高10%以上,严重限制临港重化、远洋运输等产业。
二是产业能级严重不足。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仅为深圳的1/15,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低(如江龙船艇不足40%),创新主体还不够。
三是要素支撑极度薄弱。中山海洋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涉海高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总量远不如广州、深圳,同时缺乏专业海洋金融服务机构,2024年涉海企业贷款余额不足珠海的10%,资本与人才“双短缺”问题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深中海洋科创共同体。打破传统“飞地招商”模式,支持翠亨新区与深圳前海共建“逆向创新”范式。在马鞍岛设立“海洋新能源联合实验室”,同步在前海设立“技术转化中心”,聚焦漂浮式风电储能一体化等小型化、精密化设备研发。利用深中低空经济联盟,规划开通马鞍岛至前海的“海洋科创低空航线”与“低空物流配送中心”,解决高管通勤与精密零部件跨城运输时效问题。对深圳水下机器人等企业来中山设立关键部件分厂的,给予厂房租金“三免两减半”并叠加研发补贴,构建“深圳总装+中山配套”的产业分工格局。
(二)打造河口经济创新样板。支持神湾、坦洲、南朗等地推动“生态+产业+金融”融合。培育“地理标志+预制菜”产业链,支持建设5000亩国家级河口生态养殖基地,打造“磨刀门鲈鱼”地理标志,开发高端预制菜产品。串联深中通道观景、横门西水道红树林、冲口村、崖口村、孙中山故居等,推出“一日看尽珠江口”研学产品,对接深圳中小学市场,配套建设“海洋科普营地”。联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基于红树林修复工程创新开发“河口湿地碳汇贷”,打造全国首个河口湿地碳汇金融案例。
(三)推动传统制造“海洋化”。激活中山古镇、小榄等镇街传统产业优势,开辟海洋经济新赛道。支持古镇灯具企业攻关海洋观测专用防水灯具、海上平台防爆照明系统,对通过船级社认证的产品给予奖励,培育海洋照明“单项冠军”。针对海洋工程紧固件耐腐蚀需求,组织小榄五金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不锈钢复合涂层技术,推动传统五金向“海洋特种五金”转型。
(四)构建“无深水港也能通全球”物流体系。试点“区块链+江海联运”,联合深圳盐田港、广州港搭建“珠江口海洋物流区块链平台”,实现中山内河港与沿海港口的货物信息实时共享与溯源,优化船舶调度,力争将江海联运时效提升30%,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五)创新“海洋人才双跨”培育与引进。推行“深中人才互认”,共建海洋人才资格互认清单,深圳涉海高级职称人才来中山直接享受对等政策。实施“周末工程师”计划,补贴深圳专家来中山企业服务。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合作开设“中山海洋装备班”“河口渔业班”,定向培养船舶设计、生态修复等实用型人才。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中山市东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钟振远:文化溯源,产业为基,空间融合
——对中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思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站在我市全域视角和系统谋划角度看,海洋经济将对我市影响深远。近日,自然资源部提出,加快抢占深海、深地等新兴和未来产业的标准化制高点。这一战略聚焦于保障经济安全(如深海矿产、能源资源)和国防安全(拓展战略纵深),同时探索深海新经济业态。中央财经委会议进一步强调海洋经济需“创新驱动、高效协同”,推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链升级。综上所述,我市运用战略思维,从中山全域视角统筹思考海洋经济对我市发展的影响和机会。
■一、文化溯源:挖掘海洋文化基因,塑造城市精神标识
中山的海洋文化基因,源于千年咸淡水交融的独特地理环境。因珠江水系冲积而形成的中山陆域,海洋文化自然而然渗透至城市肌理,如唐宋时期居民以鱼盐为生,明清时期商帮拓展东南亚,这种“以海为田”的生存智慧,孕育了敢为人先的革新精神,如郑观应“商战”思想、四大百货公司塑造民国时期的商业格局等。同时,华人华侨对中山产生积极影响,早期侨汇成为香山人重要经济来源,后期转向实业投资与公益事业,捐建学校、医院等。华侨将西方建筑理念带回,形成中西合璧的侨乡建筑群,如碉楼、骑楼等。
因此,建议将海洋经济融入香山文化范畴,挖掘海洋文化基因,塑造城市精神标识。例如,在我市积极推进的文化旅游产业中,要充分融入海洋要素,探索构建海洋文化博物馆群、整合孙中山故居、中山港历史码头等资源,打造咸淡水文化主题展馆;重视我市老房侨房的保护、活化与利用等;以华人华侨为文化纽带,强化海洋文化教育,培育市民的海洋意识;开发海洋文化IP体系,可以咸淡水交接处的鱼类为原型,设计城市海洋吉祥物,推出“海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
■二、产业为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蓝色经济引擎
针对中山海洋经济的产业“龙头企业少、空间布局散”的现状,可实施“三链融合”战略:一是推动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升级。抓住深海、深地等新兴和未来产业机遇,依托明阳集团、江龙船艇等龙头企业,打造海上风电装备、高端船舶制造两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船舶制造向海工装备转型。二是推进海洋经济的创新链突破。利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良性趋势,组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联盟”,重点攻关斑马鱼药物筛选研发及产业化平台、海洋微生物药物等关键技术。三是促进海洋经济的价值链延伸。积极探索发展“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新模式,开发神湾游艇自由行、翠亨滨海夜经济等新业态。
■三、空间融合:构建“一核两带三区”发展格局,实现陆海统筹
创新空间规划模式,破解“岸线资源碎片化”难题:
一是建议一核引领:以翠亨新区为核心,建设“海洋经济创新中心”,集聚研发、孵化、展示功能。二是两带联动:打造“西江咸淡水产业带”(神湾、板芙等镇)和“滨海文旅带”(南朗、民众等街道),形成“产业+文旅”双轮驱动。三是三区协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科学规划,划定“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活示范区”等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四、实施路径:强化政策保障与区域协同
一是推动政策创新。通过设立海洋经济专项基金,对海洋文旅等项目给予贴息支持;二是探索跨区合作。深化与深圳、珠海、江门等地合作,探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是生态优先。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开发与保护”平衡。
综上所述,中山发展海洋经济,需以文化为魂、产业为骨、空间为体,通过“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空间”的良性循环,打造具有珠江口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
作者系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
●温晓燕:海洋生物资源驱动生物医药与水产养殖升级的中山路径
中山市虽然海域面积较小,但是可以依托区位、创新资源与生物医药产业等优势,聚焦海洋生物医药与现代水产养殖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以科技赋能海洋经济的新路径。斑马药业(中山)有限公司凭借国际领先的斑马鱼技术平台,正在涉足海洋药物研发,也关注着水产养殖业变革,可以为中山构建“蓝色药库+种业硅谷”的水上产业格局提供关键支撑。
■一、海洋生物资源制药:斑马鱼平台解锁海洋“蓝色药库”
海洋生物蕴含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源泉。
斑马鱼作为脊椎动物,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达87%,其胚胎透明、发育快速,可在1-2周内同步完成药物的药效、毒性和代谢吸收的三维评估。公司利用这一平台,将对来自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的提取物和化合物单体进行规模化筛选,取得多个重大疾病和疑难病(比如渐冻症、出血性脑中风和重症败血症等)的新一代小分子候选药物。此外,通过多组学分析与AI分子对接技术,将海洋天然产物的“盲筛”升级为靶向精准医疗,为中山打造“海洋药源”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推动形成从资源获取到临床研究的完整产业链。
■二、新型水产养殖:基因技术驱动产业变革与“江海联动”
据报道,中山渔业年产值已超百亿元,脆肉鲩、生鱼等特色水产品种享誉全国。在“江海联动”战略下,西江淡水带与横门—坦洲咸淡水带协同发力,也亟须科技注入实现水产种业振兴。斑马药业的基因编辑技术也可以成为其品种改良的关键突破口。
斑马鱼平台已建立的工业化技术流程,可在数月内获得稳定突变体和精准的遗传改良。这些技术已被应用于石斑鱼、罗非鱼、黄河鲤等经济鱼种,实现抗病、速生、耐环境压力的精准育种。目前,斑马药业正计划与明阳集团对接,希望为其深远海“海上牧场”提供良种支持与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新技术培育不育化、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系,既可提高水产品养殖效益,又能降低生态风险,助力中山建设“中国渔业种业硅谷”。
■三、“产、学、研、商”联动:构建可持续创新生态
斑马药业积极推动“以商促研、以研带产”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学、研、商”联动。公司将依托其“中山市斑马鱼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筹建“鱼类品种改良研究所”,提供从基因和遗传路径设计、胚胎注射到表型鉴定的一站式服务。公司正与中山多家鱼类养殖企业对接,同时,正在与广东海洋大学探讨共建联合实验室及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观念突破与法规调控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中山市也应高度重视水产养殖的生态可持续性。基因编辑鱼的推广需在生态安全与产业效益间取得平衡。尽管转基因黄河鲤、三倍体大西洋鲑等品种已证明在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生态风险(如基因逃逸)与公众接受度仍是推广障碍。中山市应当在《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框架下,对不携带外源片段的基因编辑鱼视为传统选育品种,简化审批流程;同时要求所有转基因鱼必须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严防逃逸。
未来,可以进一步通过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基因技术和海洋知识的认知,建立“从江海到实验室再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确保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结语:
斑马药业希望以斑马鱼平台技术为支点,撬动海洋生物医药与水产养殖两大产业的升级,为中山市海洋经济注入科技内核。通过深化“产、学、研、商、教”合作,推动“江海联动”战略落地,中山可以从传统“养殖大市”向“种业强市”与“蓝色药源创新中心”转型。
作者系斑马药业(中山)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
●党西民:
发展海洋经济需要一系列保障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保障和手段,需要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逐步升级和晋级。
其一,需要各种要素的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要素,如自然资源(土地、海洋)、人力(企业家、劳动力、人才)、资本等。自然资源并不仅仅是海底,也涉及浅海、海面和海上低空,甚至可以将低空经济和海洋经济有效结合起来。海洋往往神秘莫测、变化多端,其不确定性较大,海洋的开发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也需要风险的管控。除此之外,开发海洋也离不开创新性要素,如科技、数据等创新动力。
其二,要有效打好中山的特色牌。中山有大量的海外华侨,需要打好华侨牌,形成海内外联动的创新格局。另外,粤港澳大湾区是我们借力出海的周边基础,需要打好大湾区牌,将自己的优势资源融入湾区,纳入湾区整体向海的动力格局中。
其三,需要打通海洋经济的制度性通道。制度性建设具有稳预期、利长远的功效。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改革中对一些制度进行解绑,通过制度性松绑,避免在开发中的一些掣肘性问题。另外,对一些方面也要有刚性约束。通过刚性制度的约束机制,保护海洋环境,保障长远利益。做到利益和公平、短期和长远、产权和活力等之间的有效平衡。
作者系中山市委党校教授
●陈嘉毅:神湾正构建“水域-水堤-水岸”三维发展体系
神湾,是珠江西岸磨刀门水道出海口,具备通江达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一江两岛、东山西水”的独特地貌格局,以及独特的咸淡水资源。磨刀门水道作为西江主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水网密布,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雄厚,水文化底蕴深厚,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天然优势。
基于上述发展优势,结合近年来省、市大力发展水生态经济项目的政策指引,神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磨刀门水道神湾段副航道作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现正依托“山海联动、岸线稀缺、区位独特”三大特征,通过串联起磨刀门水道神湾段岸线水域的盛世游艇会、腾步游艇码头、神湾堡文旅综合体等核心项目,重点开展水道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滨水绿道、亲水平台,开通水上旅游航线,发展水上运动、滨水休闲等业态,系统构建“水域-水堤-水岸”三维发展体系,打造“磨刀门水道水经济发展示范带”,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与滨水休闲新热点。
作者系神湾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