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
~~~——
~~~——专题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中山印发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从四大维度明确“施工图”“任务书”
~~~——(2025年10月30日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2025年10月30日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2025年10 31
乙巳年九月十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10月31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通过城市更新,中山一批沉寂已久的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老旧厂房变身文旅新宠 多元业态激活发展动能
南头镇的罐头艺术花园已成为热门打卡点。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十月的中山,褪去了夏日的暑热,空气中透着微凉。南头罐头艺术花园内,9米高的红色巨型可乐罐泛着金属光泽,赛博朋克风格的霓虹灯带渐次亮起,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地标;港口青玉立坊内,年轻的创业者们在一方小院中,毛线缠织的柔软、昆虫文创的巧思在此迸发新意;青溪路旁的老厂房披上文艺新衣,摇身变为岐创文化产业园,吸引着市民探寻工业时代的旧影与新时代的生机……

  这些沉寂多年的工业空间得以焕发新生,绕不开的话题是城市更新,这也是“百千万工程”中的关键一子。这些工业遗产的改造,既单一又多元,单一的是“百千万工程”中城市更新改造的主线,多元的是改造后各不相同的业态发展。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中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绘就出城乡融合的新画卷。

  ■沉睡资产“盘活”为活力空间

  正午时分,南头罐头艺术花园内的酒楼飘出阵阵香气,食客与游人循着味道入园,在品尝美食之余,打卡巨型可乐罐、“前世今生”照片墙、罐头仔等特色景观,快门声此起彼伏。很难想象,如今热闹非凡的园区,曾是一片沉寂20余年的工业厂房。

  2023年,南头镇引入开发商,投资1.2亿元启动广利罐头厂改造,将这片沉寂的厂房,建设成为集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网红打卡、民宿集群、饮食娱乐和社区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今年6月22日,罐头艺术花园正式开园,吸引了超过30户商家入驻。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商家的聚集、游客的涌入,也带动了罐头艺术花园周边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保留旧厂房的“工业风”,又迎合年轻人喜欢的潮流设计,不止罐头艺术花园。在港口镇兴港中路旁的老宿舍区内,“不砍一棵树、不丢一段记忆”,成为青玉立坊改造团队的原则。面对60多株见证工厂历史的老榕树,设计方放弃大拆大建,而是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厂黄色宿舍楼刷上夯土漆,在每栋建筑前留出一方小院,打造成居民喝茶聊天的休闲空间。

  不同于传统商业体的业态堆砌,青玉立坊的定位是“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轻文旅社区商业”。2023年10月,园区陆续开放时,首批入驻的商户里,既有做毛线缠织的纤云手作、昆虫主题文创的虫声,也有非遗手艺人沈蝶的瓷牧坊……业态的多样性、年轻化,让这座老厂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作为城市存量资源中的特殊存在,老旧厂房既是工业文明的物质见证,也是串联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存在。这些沉睡资产,能够借“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活化“出圈”,让它以更贴合群众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工业遗产“撬动”发展增量

  作为中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工业遗产活化绝非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破解城乡发展痛点、激活全域发展动能的关键路径。它以工业遗产为支点,撬动的是土地资源效率的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了从空间更新到发展提质的跨越。

  2018年3月19日,中山市匠心文化发展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投标,与东区大鳌溪经联社签订《土地和物业租赁合同》,计划将一栋上世纪90年代的旧厂改建为“东城里大数据科技产业园”。改造过程中,团队并没有选择推倒重建,而是在保留原厂房的主体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修复升级。

  2019年6月22日,东城里正式开园。新园区大大提升了大鳌溪的村容村貌,使村属物业获得了增值,为近百家空置物业带来租赁商机。随后,政府也美化了鳌长公路,进一步改善了整体人居环境,村集体收入也因此从以前的180万元/年提升至现在的650万元/年。因为东城里,去年村集体收入增长到1300万元,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傍晚时分,港口镇兴港中路一号的“中山粥厂”热闹起来。斑驳的墙面上“团结奋发创优高效”的老口号与电厂原有的架构相映成趣,自助粥底火锅的蒸汽里,夹杂着年轻人的笑声。主理人苏剑钊是“电厂二代”,2023年,他与两位伙伴租下这座废弃发电厂,用抖音记录改造过程,单条视频最高获13万的点击量,一度达到日均客流超千人的好成绩。“我们不仅是开一家餐厅,更是想留住一些关于城市的记忆。”苏剑钊认为,工业遗产活化已然成为承载城市情感、连接代际记忆的情感纽带。

  在城乡更新发展的棋局中,从来就没有废弃的棋子,只有待激活的潜能。当工业遗址的“锈迹”被创新的画笔抹去,留下的不仅是发展增量的蝶变轨迹,更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中,这些旧厂房的改造,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们也足以证明,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空间的重生,让工业的记忆在活化中延续,让城乡发展在融合中提质,或许这才是城市更新最动人的意义,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本报记者 陈雪琴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