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热闹的演出,恰逢“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以下简称“院舍计划”)正式实施一周年。自2024年11月1日成为中山首家入选该计划的机构以来,颐康老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颐康中心”)已累计接待香港长者咨询超250人次,成功帮助40余名港籍长者在中山安家,为推动粤港跨境养老融合迈出坚实一步。
■港籍长者的“跨境养老”记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院舍专区的走廊上,几位老人围坐在麻将桌前,粤语笑谈声此起彼伏。一局终了,一位阿婆推倒牌墙,笑言“食咗只鸡”,引得众人哄笑。不远处,来自香港西贡的长者马伯半躺在走廊的沙发上,一边观察手机中的股票走势,一边留意着屋内的动静,因为行动不便的妻子随时会召唤。
祖籍中山三乡的马伯,于1968年前往香港谋生,后与印尼华侨妻子结婚并定居香港。前些年,妻子突然生病,马伯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养老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高昂的护理费用和狭小的居住空间让他们望而却步。正当马伯一筹莫展之际,他从社工处得知了“院舍计划”的相关消息。“这个计划专门为轮候香港资助护理安老宿位的长者提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养老机构安置服务,只要通过资格审核,就能免费入住指定机构。”马伯眼前一亮,立刻递交申请。
经评估,夫妻二人只有妻子符合条件,为了能够相伴终老,马伯决定自费入住。今年4月,他们携手住进了颐康中心的双人房,虽有专业护理人员悉心照料,马伯仍然坚持在能力范围内亲自照顾妻子。对于如今的生活,他表示十分满意:“这里空气好,空间也大,能用香港三分之一的价钱享受到更好的养老环境,已经让很多老朋友羡慕了。”
年逾八十的长者胥伯与马伯有着相似的“北上选择”。祖籍上海的他,曾在宁夏某电厂做技术工人,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前往香港打拼。当时内地的环境远不及香港,为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他和妻子拼尽全力在香港站稳脚跟。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的老同事都很羡慕他,但随着祖国的发展,他发现内地的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医疗、交通和生活环境已不输香港,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反而开始羡慕起留在内地的老同事。如今,他和妻子年事已高,为了不给子女增添负担,便乘着“院舍计划”的东风,来到了中山颐康中心安享晚年。每天清晨,社工会推着妻子在楼下的公园里散步,他则拄着拐杖跟在后面,正如他们当年在宁夏厂区漫步一样,步伐缓慢却彼此依偎。
■细节里的港式养老
和许多曾经“南下谋生”,如今又“北上养老”的长者一样,马伯和胥伯的选择,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背景下,跨境养老的新趋势。为迎合这股新潮,成功入选“院舍计划”后,颐康中心在软硬件上持续升级,构建起全方位服务体系,从细微处体现港式关怀。
在健康保障上,中心与附近的三级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急诊5分钟内即可响应,且步行5分钟即达;每周的专人陪诊服务,时刻守护着每一位长者的健康。在跨境安居上,中心成立了专项服务小组,从居住证办理到社保衔接,再到医保覆盖,“一站式服务”让长者无需再为繁琐事务“两地跑”。
而在文化适配上,中心的用心也让长者们倍感亲切。七楼专区的护理团队全员精通粤语,日常护理融入晨间早茶、午后休憩等港式习惯;文娱活动涵盖麻将、粤剧鉴赏、粤语童谣合唱,连公共区域的公示栏都用繁体字,菜单上还特意标注粤语读音。数据显示,周年回访中,88%的长者表示“环境舒适度提升显著”,整体心理健康指数平均上升25%,30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日均使用率也达到95%。
深中通道的贯通,更让“亲情不隔山海”。据家属反馈,如今从香港自驾到颐康中心仅需1小时,通勤时间与到香港本地养老院基本持平,家属探访率较计划实施初期增长60%。中心还定期举办“粤港家宴”,石岐乳鸽、脆肉鲩等中山特色菜肴摆上桌,让香港家属在品尝美食时,更贴近长者的生活。
这一切努力,正将“跨境养老”的蓝图,转化为长者可以安享的晚年现实。
■“院舍计划”下的跨境养老新生态
颐康中心的跨境养老实践,离不开大湾区政策的有力支撑。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响应,一系列举措正打通跨境养老的“堵点”,让港籍长者“北上养老”更顺畅。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推出的“院舍计划”,不仅筛选优质机构、衔接服务标准,还为符合条件的港籍长者提供补贴,颐康中心成为中山首家入选机构,正是政策落地的重要成果。同时,“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扩展、养老护理员“一试多证”等政策,也为服务质量和人才储备提供了保障。在中山本地,深中通道贯通缩短了跨境距离,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聚焦养老服务升级,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提质”等建议落地,为跨境养老筑牢基础。
政策红利的持续注入,有效带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近年来,信辉康养等港资企业相继入驻中山,引入“CCRC乐龄社区”等国际先进养老模式,进一步丰富中山跨境养老的服务供给。
据央视报道,香港特区立法会今年9月发布的《数据透视》指出,截至2024年,已有近10万名65岁及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在广东省定居,广州、佛山、中山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是香港市民首选的养老目的地。
今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持续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参加计划的内地养老机构将从15家增至24家,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8个大湾区内地城市,进一步推动粤港两地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合作与优势互补、提升两地长者生活质量。
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颐康中心也在政策支持下制定了清晰的“扩容提质”计划:2026年将新增130张养老床位,缓解“一床难求”的现状;增设无障碍专车服务,进一步便利长者出行与家属探访;同时深化区域医疗合作,协助推动医保跨境结算系统的完善与落地,让“看病不用跑两地”成为现实。
夕阳西下,七楼空中花园的灯光渐渐亮起。马伯、胥伯并肩坐在藤椅上,聊起了当年在香港的点滴往事,如今他们的愿望简单而又平凡:希望和妻子能安稳地在这里度过余生、希望更多老友能来中山一起“抱团养老”……灯光映照着他们平静的笑容,也照亮了跨境养老逐渐铺展的温暖图景。
本报记者 付陈陈 谭华健
 
				

 
          



 中山日报微博
中山日报微博


 扩展
扩展 收缩
收缩 默认
默认 朗读
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