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周刊 新闻列表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历史学博士胡波解析郑观应与香山文化的“双向奔赴”
~~~——张田弘在桂南村开设山村琴堂,推出启蒙美育公益课,让古琴在乡土间发芽
~~~——

 
2025年11 03
乙巳年九月十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11月03日 文化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日子跟着古琴的节奏慢下来
张田弘在桂南村开设山村琴堂,推出启蒙美育公益课,让古琴在乡土间发芽
张田弘在弹奏古琴。
  在五桂山街道桂南村一条清幽的村道上,竹门轻掩,铜匾上“鸣岐缦学堂”几个字,透着《诗经》里的古雅意蕴。推开竹门,茶席上铺着墨迹斑斑的粗布,鲜红的柿子与素净的茶器相映成趣,而最动人的,是那从屋内漫出的丝丝琴音。这里,是主理人张田弘在乡村扎根的“慢慢学古琴”小院,也是艺术与乡野温柔邂逅的现场。

  2024年9月,张田弘来到桂南租下这处占地100平方米的带院小屋,开设山村琴堂,与桂南学村合办启蒙公益课,让古琴的种子在乡土间扎根发芽。“这里环境好、社区氛围好、人也好,我都很喜欢。在这里,日子跟着琴弦的节奏慢下来,成为我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张田弘说。

  ■结缘古琴,从生命谷底到古琴知音

  在与古琴结缘之前,张田弘的人生正经历着一段灰暗的岁月。40多岁时,她步入更年期,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心脏问题尤为严重。“那时心率最慢的时候,夜里只有二十七八次,白天也就三十七八次(成人正常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张田弘回忆道,西医当时建议她安装心脏起搏器,并坦言她“可能活不到60岁”。死亡的阴影与身心的双重折磨,让她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转机发生在2014年。一次在海南散心的途中,她偶然走进一家书店,一段空灵悠远的琴声瞬间抓住了她焦灼的心。“那音乐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和平静,”她描述道。那首曲子,是古琴艺术家巫娜的《天禅》。她当即买下CD,此后便日日聆听,古琴的种子,就这样在她心中悄然种下。

  然而,她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她也曾跟随一位本地老师学习,但因工作忙等原因而中断。真正系统的学习始于2016年她退休之后。经由一位老师引荐,她重新坐到了古琴前,并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古琴古籍,深刻理解了古琴“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深层价值。同年年底,她通过线上活动,成为了巫娜创办的线上古琴教学机构“缦学堂”的终身学员,从此与古琴真正地融为一体。

  ■选择桂南,让古琴融入乡村肌理

  2019年,张田弘发现了桂南村这个“宝藏”地。她被这里宁静自然的山水环境所吸引,但最终让她下定决心从市区搬来的还是这里的人。“好山好水的地方不少,但这个村里的社区小伙伴很难得。这些社区新村民很重视环保、各有各的追求,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里的老村民也很包容,新老村民能够和平友好相处。”这种纯粹的氛围,与她研习古琴所追求的内心的宁静不谋而合。

  去年,经过选址装修,张田弘将此前在城区开了六七年的“鸣岐缦学堂”线下琴堂搬到了桂南村,古琴开始融入了乡村的肌理。学堂开起来后,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村民们的关注。“村民们都很友好,有些对古琴好奇的,会随时来坐坐、聊聊。有时我们在弹琴,他们也会带着孩子过来听。”古琴,这个曾经看似高深莫测的古老艺术,开始以最日常的方式,轻轻叩响村民的生活。

  今年,张田弘的古琴传播之路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她与桂南文旅公司合作,每周推出两节古琴启蒙公益课。这个决定,源于她切身的体会:“我就是因为学习古琴,慢慢地打开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公益课程设置也是和巫娜老师商议后制定的。我们希望把‘慢慢学古琴,慢慢过日子’的理念融入日常。我知道古琴其实离生活并不远,如日常中它可以和茶、香、花等交融,我希望创造机会,让更多人能亲近古琴。”

  公益课的火爆程度超出了张田弘的想象。一堂课两小时,可容纳12人,中间本设有茶歇时间,但学员们却“都不舍得离开那张琴”,从开始一直到结束,都在琴前反复练习。“他们对琴的喜爱,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张田弘的言语中带着欣慰。据介绍,学员中,有稚气未脱的孩童,也有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成年人,古琴以其独特的魅力,打破了年龄的界限。

  ■扎根桂南,让古琴渗入乡村文化土壤

  采访当天,一位在桂南村居住了十多年的新村民李友湘,正在张田弘的指导下,学习基础的“勾”和“挑”指法。张田弘蹲下身,细致地调整着她的坐姿,指导她如何放松手腕、如何用指尖发力。“手放平,肩膀沉下来,对,吸气,勾……”李友湘学得认真,她说自己早年因家境原因从未接触过这些,没想到在村里住了十几年,竟能与古琴结缘,感觉“有点难,但也很有意思”。

  张田弘的到来,不仅为桂南村增添了古琴这一文化新业态,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带动效应。在她的影响下,一位同样师从巫娜、从事沉香事业的“师妹”温茗迪,于今年搬来桂南村,租下房子开设了一家元本沉香馆,精心打理着。

  这种因志趣相投而“一拍即合”的聚集,让桂南村的艺术生态更加丰富。这种新老村民的融合,是自然而温暖的。张田弘感慨道,桂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谭彦(驻村第一书记)和桂南文旅公司给予了他们这些“新村民”事无巨细的支持。她刚搬来时,驻村第一书记就自己骑着电瓶车前来拜访,自我介绍。“她是站在我们后面,看着我们的需要,然后给予支持。”这种来自村庄的守望,让她倍感安心。

  桂南文旅公司的负责人郑艳芬博士介绍,桂南学村会定期举办少儿《诗经》读书会,若能将古琴韵律融入诗经吟诵,定能让传统文化更鲜活。这个想法瞬间打动了张田弘,她正计划将古琴与诗经吟诵结合起来。“诗经里早有‘琴瑟和鸣’,如果孩子们在吟诵时,有古琴伴奏,那他们从小就能得到琴的滋养。”张田弘希望,古琴能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更深地渗入桂南村的文化土壤。

  栏目统筹/黄启艳 廖薇

  采写/本报记者 张倩

  摄影/本报记者 黄艺杰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