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新闻 新闻列表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南朗街道左步村通过文化赋能、新业态引进等方式不断蝶变
~~~——中山民宿业态走出一条兼具生态效益、文化价值与民生温度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2025年11 07
乙巳年九月十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3版 2025年11月07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一月一小变 一季一新生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南朗街道左步村通过文化赋能、新业态引进等方式不断蝶变
游客在左步村四囍咖啡店购物。 本报记者 王云 摄
  开栏语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之年。从城乡风貌品质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建筑保育活化、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到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民生福祉越来越有保障,中山城乡大地每一天都焕发新气象,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篇章。本报即日起推出“‘百千万工程’每天在变化”系列报道,深入中山村镇一线,捕捉“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带给市民群众的美好改变,敬请关注。

  微雨初歇,南朗街道左步村的翠绿稻田在秋风中渐染金黄。田埂边,写生的学生勾勒着古村轮廓;石板街上,游客驻足拍摄名人故居;不远处飘来咖啡馆的香气。村民孙细能走在熟悉的巷道里,在孙家巷转角停下脚步,眼前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已种上新树苗,方成漫画即将跃上墙头,旧屋焕新装载新业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村里创业。“这片闲置地的改造采纳了我的建议,”他笑着说,“这样的变化,如今在左步村随处可见。”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这个古村落正以“一月一小变,一季一新生”的节奏焕新。近日,记者走访左步村,了解从空间重塑到文化再生的点滴变迁。

  ■文化浸润,艺术唤醒古村灵魂

  左步村的变化,始于人居环境的提升,成于文化肌理的再生。

  沿着村道行走,新修的生态停车场与38处由闲置地改造的“四小园”相映成趣,形成了“生产—休闲—停驻—生态”融合的空间网络。“刚刚开完村民会议,走在路上就发现了新变化。”孙细能指着身后焕然一新的农房外立面说,“有时候隔几个月再走一遍村子,感觉又不一样了。”

  今年年初,中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钟春琛受聘为左步村“文化村长”,开始系统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我们按照‘艺漫左步,名望古村’的定位,打造融合‘漫步’与‘漫画’概念的艺术村落。”他介绍,观雨廊周边将打造方成漫画主题墙绘街,廊柱上将展示诗联,形成“行走的人文历史馆”。值得一提的是,墙绘方案特别选用孙中山手书字体,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近一年来,钟春琛每周都会来到村里,带领团队开设公益美术班,组织油画家驻村创作,并重点推动方成漫画的活化。采访当日,他正带领近300名中山市技师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在左步村采风。

  “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导入艺术元素至关重要,年轻人的创意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钟春琛表示,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入了左步村“百千万工程”,希望让学生通过课堂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品牌设计、文创开发和景观改造。

  在钟春琛看来,艺术家频繁到访、持续开展的艺术活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审美素养。随着写生创作、主题展览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左步书屋的展陈内容持续更新,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除了丰富方成漫画文化体验,左步村党支部书记林健南透露,修复阮家祠堂也在计划中,将改造成阮玲玉电影博物馆。

  ■游子归巢,新业态激活乡村经济

  环境的蝶变与文化的滋养,让远方的游子开始归巢,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左步村已成功引进26家特色餐饮品牌,通过对旧农房的改造升级,这些店铺成为乡村新业态的重要载体。

  左步村四囍咖啡主理人阮小姐的店铺在欧家公园广场,这里曾是村里的旧街市,老旧杂乱,但她却发现了这里的潜力:“不仅有停车场,视野开阔,周边还有很多充满历史痕迹的老房子。”作为家族第四代餐饮人,她敏锐地察觉到左步村独特的发展前景——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名人文化底蕴,以及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项目。

  今年5月开业至今,阮小姐亲眼见证了村里的快速变化。“许多房屋完成了外立面改造,整个环境改观特别大。业态更丰富了,周边陆续开了不少其他餐饮店和咖啡店。”她注意到,新进驻的商家都会自觉地将店面设计与自然风光相融合,共同维护着左步村独特的乡村韵味。

  在村子的另一头,本地人孙国松经营的乡兴小馆则见证了更长时间的变迁。五年前,他利用父母在村里的闲置旧屋改造开店,刚开业就遭遇疫情。如今,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小馆的生意也逐渐好转。

  “尤其是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港澳的游客明显多了,节假日食客络绎不绝。”孙国松说。他的小馆恰好位于方成广场,这里从前都是泥路,后来改造成了石板街,周边布满了方成漫画元素,不远处还有方成旧居。

  多年来,孙国松坚持按四季调整菜单,食材多向本村农民采购。这种本地化的经营模式,不仅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也形成了良性的村内经济循环。小馆还帮助解决了村里部分就业问题,如今店里聘请的员工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

  走在今天的左步村,新的变化仍在持续发生。林健南透露,村里已签约无菌种植草菇项目,将借助先进技术提升土壤肥力,改变山坑地种植模式,带动村民增产增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左步村与冲口村的连片发展进入实质阶段。“两年前就打通了两村之间的连接通道,”他表示,如今冲口村新增了星舰营地等业态,两村已依托五桂山环线制定发展规划,并即将全面铺开,致力打造区域业态文旅协调发展样本。

  记者手记

  美丽乡村

  美了家园活了人心

  走在左步村的石板路上,最令人动容的不是村容村貌的变化,而是群众身份认同的深刻转变。

  村民孙细能自豪地说:“这片闲置地改造就是我的建议。”“文化村长”钟春琛从执笔的画家,变身为方成漫画的“活化者”,让经典艺术在墙头廊间生根;阮小姐从打卡的游客,变身为旧街市的“改造者”,用咖啡香唤醒沉睡空间;孙国松从返乡的游子,变身为乡村发展的“带动者”,以本地食材联结起共富的纽带……越来越多人从见证乡村之变,到主动参与创造改变。

  乡村振兴,既要塑环境之“形”,更要铸人心之“魂”。38处“四小园”改善了人居环境,但真正让乡村活起来的,是村民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意识觉醒。在这里,艺术褪去了高高在上的光环,化作滋养人心的文化自信;创业超越了单纯的商业逻辑,成为连接乡情、传承文脉的纽带。

  当每个村民都成为家乡建设的主角,乡村振兴就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任务,而成为一场自内而外的生长。左步村的变化,不仅美了家园,更活了人心。

  统筹/吴森林 徐钧钻

  采写/本报记者 黄靖怡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