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中山重塑城乡空间格局,提升生态品质,探索出一条岭南水乡特色鲜明的“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以“3年新建改扩建300个公园”为起点,中山正全力构建“一环三带多节点”的公园绿地体系,让“公园城市”的愿景从蓝图变为现实。
■周末打卡热:中山特色公园频频出圈
又到了人们出外露营欢聚的好时节。被网友称为“中山版阿勒泰”的古香林公园,每到周末,便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游玩。连绵起伏的大草坪上,处处可见家庭总动员或三五好友欢聚的热闹场景。环山抱水、细水静流的静谧,开阔的平坦绿地,给了人们尽情享受闲暇时光的舒适。
陪伴中山人三十年的“城市绿肺”紫马岭公园,也即将迎来二期提升工程的收官。提前尝鲜的市民会发现,原先的水上游乐区域,在改造中延续了紫马岭香山书房的风格,已变身现代时尚的“亭台楼榭”,亲子家庭可以在这里安全地嬉戏玩水,亲近大自然。公园内部分狭窄不平的路面,也在改造中进行了重新铺设,老人孩子游玩都不再担心路滑磕绊。
“一起去看日出吧”,成为今年深中两地人们最浪漫的约定。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中山上桥点以其绝美日出观赏点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点,备受网友追捧。追完日出,许多年轻人就地沿海边草地扎下帐篷,一起弹琴、饮咖啡、逗宠,不亦乐乎。在网友们“约会”之初,中山便积极回应市民游客诉求,迅速将观赏点一带打造为休闲绿地,并进行深度配套。翠亨集团方面介绍,围绕“最美日出观赏点”完成东二围、东四围日出观赏点周边1300亩土地整治,同步盘活绿化草坪500亩,打造“望山见海、观日赏景”的滨海特色开放空间。
除此之外,中山华侨公园、中山人才公园,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建筑个性以及人文展示,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
■出门入园:三年多来新建改扩建公园超350个
如果不想驱车去大公园赏自然美景,同样可以在家门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如今的中山遍布因势利导建设起来的口袋公园、桥下公园。按照“步行5分钟见游园、15分钟见公园”标准,中山在建设大型综合公园的同时,同步推进社区公园建设,尝试民生福祉的“微更新”实践。
在数月的城中村微改造中,石岐街道张溪村改出了一个几乎贯通半条张溪大道的街心公园。保留原有的大树遮阴,打掉无效的绿化带和各种行路障碍,以凉亭贯穿,配置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娱乐设备,街心公园一建好就成为了老人们欢聚的好去处。
《中山市公园与绿地体系专项规划(2020-2035年)》已于前年正式发布,系统构建“一环三带多节点”的市域公园格局,以环五桂山公园群为生态绿心,沿岐江河、西江及东部海岸带打造三条特色景观带,串联起遍布城乡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多元节点。这一规划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力求把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细胞”,系统规划、串珠成链,推动形成“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城乡形态升级发展态势。
自2022年起,中山市连续三年将公园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截至目前,累计新建、改扩建各类公园超过350个,为2035年实现“千园之城”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式:由“城中建园”向“园中建城”转换
“我们追求的不是几个网红打卡地,而是让每一位市民,无论身处哪个镇街,都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享受到生态优美、功能完善、文化丰富、服务便捷的公共空间。”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十五五”期间的公园建设规划,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公园城市建设将充分衔接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注重城乡生态空间的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由“城中建园”向“园中建城”转换,促进山、水、人、城和谐统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需求。公园改造提升将更突出中山本土风貌与人文内涵,营造城市四季景观,让一园一景都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锚定2035年“千园之城”目标,中山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建设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持续推进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改造,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都市游憩空间格局。 统筹/黄凡 吴森林
采写/本报记者 李红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