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金钱观”?如何让孩子们懂得合理消费?如何让孩子们远离“消费陷阱”?近日,由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的“2025年中山市中小幼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在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小学校区)举行。
现场举行成果展示 各学校课题亮点纷呈
“家住湖北咸丰的小马,和家人有9天去哈尔滨旅行的时间,他的妈妈将首日游的1500元旅游基金交给了小马,由他来开展行程规划,今天我们一班同学全都化身小马,一起来制定规划,大家分组讨论。”“需要包含3个热门景点,计算出预估金额、结余金额和你的规划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成果展示活动的开篇是课例展示环节,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小学校区)教师马国强现场来了一场“公开课”,执教一堂《玩转冰城,“理”出精彩》为主题的财经素养专题课。
在课程中,同学们学会了量入为出,选择订高性价比的景点和餐厅,并在“小马爸爸有突发工作要马上订飞机返回,应该如何合理购买返程机票”的模拟情境中,学会了通过对比各类订票APP,以及使用优惠券等,订到更低价的机票。
随后的说课环节,马国强从课程定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维度解析设计逻辑,以“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分层落地思路。
“课程通过学生一起制定寒假到冰城旅行的旅游经费预算表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游戏与模拟情境中,学会区分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马国强老师介绍,希望帮助学生们树立“控制欲望、量入为出、不过度消费,不盲目攀比”的消费理念,明白勤俭节约是对他人劳动和社会财富的尊重。
“本节课的亮点是以真实的旅行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一些财经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消费决策,既呼应了青少年的生活体验,也实现了知识加能力加价值观的统一。”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小学德育(财经素养教育)教研员朱敏嫣点评道。
在幼儿阶段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教师们会面临一些难题,包括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与财经素养概念的抽象复杂存在隔阂;传统说教与简单游戏,难以激发孩子们深度的探究兴趣;家园社教育脱节,难以形成合力……
面对这些问题,中山市厚兴黎桂添幼儿园,构建了“PBL模式下幼儿园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路径。
“PBL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以合作为方式,契合幼儿‘在做中学’的天性。”该幼儿园代表黄丽云介绍,幼儿园开发了覆盖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共27个主题项目,每个项目都围绕一个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展开,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教师和孩子一起设计“黎幼币”,幼儿园有“黎幼币”经济圈,实施路径是从收入、消费、储蓄、税收与公益的循环,可使用“黎幼币”。在4年时间里,学校通过打造“周四环保日”,“周五集市”“闲鱼超市”“六月财经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加深对商品交易等经济知识的了解。
“多年来,我们收获特别大,幼儿财经素养、主动探究及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师发表论文,案例获得市一等奖,专业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家校协同发展效果显著。”黄丽云表示。
三乡镇新圩小学校长龙朝晖分享了《践行家校共育理念 探寻小学生财经素养培育新路径》。面对小学生,该课题开发了学科融合课程,将财商教育与数学、道法、综合实践等学科融合。同时开发了“双师课堂”,邀请银行从业者家长共同授课,指导学生管理零花钱;设计“活动经费预算”任务,让学生在亲子研学前自主规划路线与开支,实现“做中学”。
该课题构建了家庭理财方案,让财经实践“走进生活场景”。“鼓励孩子们参与家庭的重大开支研讨,比如买车、旅行计划等,孩子们与家长共同研究成本节约计划,同时,孩子们还与家长共同商量如何用压岁钱理财,从小建立‘储蓄与投资’意识,理解风险与收益关系和相关知识。”龙朝晖介绍。
“通过这些培育体系,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劳动,树立了理性消费观,并从小体验收入帮助他人,用‘财富回馈社会’带来的快乐,懂得财富与拥有人生幸福的关系。”龙朝晖表示。
中山市实验中学代表刘秋庚则分享了《强维度挖深度提温促热度--基于高中政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财经素养教育融合研究》,该课题的亮点是进行了学科融合,在理论融合中挖掘了高中思政财经素养有关内容,同时在高中财经素养教育书籍中,挖掘与政治四大核心素养内容。
在实践融合中,该课题通过鼓励学子们参加财经社团活动,以及参加社会类财经活动如慈善万人行、回收旧书本和杂志后捐费用给困难学生等,引导学生合理的金钱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正义的财富观。
沙溪理工学校代表刘永生现场分享了《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财经素养“三生”教育实践探索》主题内容。
“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财经素养还有很大的不足,部分学子缺乏基本理财能力、存在非理性消费问题。”刘永生表示,因此,课题组希望通过加强财经素养教育,补上学生这方面的短板。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课题搭建了“生态教育+生涯教育+生命教育”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培育框架。其中,生态教育方面,研发了《中职财经素养教育校本教材》,帮助学子们增强对理性消费等方面的认识,同时聚焦“财富从哪里来”,打造三大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方面,包括与银行合作设立模拟银行,学生通过面试竞聘行长、副行长等岗位,接受银行专业培训,同时邀请财税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实操训练等。”刘永生介绍,生命教育方面,则引导学子们认识到“财富是幸福的基石,但非人生唯一追求目标,要树立正确财富观。”
中山19所学校成功申报为“基地校”“课题校”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的文件精神,财经素养教育是指培养个体应对经济生活所必备的财经知识、理财技能、财富观念与人生信念等基础修养总和的活动。
它以劳动教育为起点和手段,以德育为目标和方向,是劳动教育、生活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的整合。
“财经素养是每个现代公民都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个素养,不能等到孩子成年了再进行普及,而是要从幼儿开始就进行培养。”朱敏嫣介绍,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从2019年开始响应国家部署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号召,在中小幼持续开展了6年的财经素养教育工作。
其中,中山市19所学校申报为“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和“广东省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学校”。这些学校涵盖了中山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厚兴黎桂添幼儿园、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小学校区)、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山市实验中学、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等中小幼各类学校。
“经过6年多的努力,通过基地建设和课题研究,各学校通过财经素养教育,帮助学子们学会观察与理解社会经济生活现象,让他们了解创造财富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劳动观、合理的金钱观、正义的财富观,帮助学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熟理性的消费者、诚信规范的理财者、保有财富的管理者、财富人生的创造者。”朱敏嫣表示,这些将让学子们终身受益。
“财经素养教育是非常好的专题教育,能够很好地落实育人要求,能够很好地回应现代经济社会特别是财经类的系列变革,更能够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吴祥明介绍,下一步,市教研室将继续搭建平台,推动资源共享,鼓励更多学校、银行加入实践行列,希望各校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深化研究,让财经素养教育在中山市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本报记者 王帆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