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并将其纳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微更新”为抓手,聚焦群众身边事、眼前难,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空间提质、功能完善、环境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
文:李红 责编:陈吉春
■分类精准施策
三大领域同步推进
近些年,中山老旧小区、老街区和城中村陆续实现“微更新”,面貌焕新外,还新增一批便民设施,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有的社区还以特别的设计,成为中山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据介绍,中山城市“微更新”围绕三大领域分类施策、同步发力。老旧小区改造主攻“补短板”,重点推进电梯加装、停车位增设、管网改造等,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目前完成了松苑街小区、洪家基小区、景裕长乐小区、长征小区、金菊花园等183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注重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着力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城中村整治提升着力“提品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人居环境,留住城市特有的烟火气;目前基本完成了库充村、张溪村、沙涌恒美村的整治提升微改造。通过实施一系列专项工程,整体提升片区的安全水平和环境品质。
老旧街区改造聚焦“激活力”,通过保护修缮老建筑、引入文旅新业态,让老街既延续文脉,也焕发新生。目前正在启动民族片区、柏苑路片区、长洲片区等多个街区的改造。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新兴业态,着力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活力的有机融合。
■聚焦民生痛点
推动老旧小区“焕新颜”
在东区街道松苑横街小区,曾经的停车难、设施旧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杂乱角落变身小区居民交流的活力广场。小区成为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的现场观摩点,“中山经验”获得广泛认可。
“十四五”以来,中山市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有421个老旧小区启动改造,其中183个小区完成改造,惠及居民8.5万余户,改造建筑面积达426万平方米。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方面介绍,中山老旧小区改造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通过财政补贴、居民参与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方式,为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改造成效能够长期保持。
“改造前,政府专门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东区街道花园新村居民李女士说,“我们提出的健身设施和儿童游乐区建议,最后都被采纳了。”
“改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在中山,“居民做主考官”已成为微更新工作的“必修课”。从意见征询、方案共商到效果评价,社区和居民全程参与,确保改造内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旧小区改造前,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并将合理建议充分吸纳到实施方案中。改造在保留城市记忆、延续社区肌理的基础上,实现老空间的新利用、老建筑的新活力,让更新真正“更”到居民心坎上。
■立足长远发展
绘就城市更新新蓝图
目前,中山已启动“十五五”城市更新相关规划编制工作,未来将继续秉持“微更新”理念,精耕细作、久久为功。据悉,中山还计划在全省率先出台《老旧街区改造建设指引》,为各镇街推进城市更新提供规范引导与技术支撑。
城市“微更新”,更新的是环境,温暖的是民心。在中山,越来越多的老社区、旧街巷正经历着这样的美丽蜕变,国家层面的城市更新战略,正通过一个个“小而美”的改变,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活体验,共同勾勒出“人民城市”生动而温暖的现实画卷。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方面介绍,中山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持续完善社区配套与服务功能,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同时,健全项目推进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