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下载PDF
 A02版:新闻 新闻列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

 
2024年06 30
甲辰年五月廿五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2版 2024年06月30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解码深中通道“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深中通道全线建筑景观工程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领衔的团队设计,其中包括最具标志性的西人工岛主楼。如果说西人工岛是深中通道的皇冠,那么主楼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主楼的屋面整体采用钢网壳结构,棕榈叶形状的铝板安装在钢构件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给状如“鲲鹏”的西人工岛插上翅膀。这个充满诗意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西人工岛主楼的设计又蕴含着哪些巧思?从一张图纸到建筑物,如何用工程技术实现设计意图?何镜堂院士团队和西人工岛房建工程的施工方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总工程师陈业林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 何淼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余兆宇

  ■完成一道全新的考题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也是一道全新的考题。”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年逾八旬的何镜堂院士回忆起最初接到任务时说:“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西人工岛还不存在。当时并不知道这座岛的模样,后来中交一航局根据水文条件建造了一个菱形人工岛,我们是基于这座岛的形状来做设计的。”“设计研究院从前多是做地面场馆设计,从来没有在海上做过建筑,对我们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但也充满兴趣,所以立刻就答应参加,但后来发现确实要面对很多困难。深中通道的复杂程度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很少有的,它的建设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深中通道跨海工程房建项目设计负责人丘建发把这些困难归纳为四个挑战:

  “西人工岛所处的位置特殊,是湾区的地标性建筑,无论从船上、公路上、飞机上都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所以从造型设计上,它必须照顾到水陆空三个视角,近距离及远距离的视角,这是其中的一个挑战。”

  “其二,西人工岛是人工吹填造岛,它的沉降会长达数十年,也就是说这座岛未来数十年会不断下降,如何保证它在沉降过程中不影响建筑的结构,对结构的设计也会带来巨大挑战。”

  “人工岛上气候多变,强风、大雨,高温、高湿,海水漫溢,包括空气含盐度会对结构有腐蚀,所以复杂的气候条件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最后西人工岛本身是一个桥隧转换的枢纽,结构超级复杂,其中还有各种管线的衔接,它涉及的内部专业就达到十多个,外部专业七八个,包括隧道、桥梁、水利、空气等等,需要多部门的无间沟通与协调,对我们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功能性与建筑美学完美结合

  困难虽然存在,但是设计团队和其他建设团队紧密合作,各项击破。

  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发展人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何镜堂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体系,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把岭南建筑设计的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以此引领、振兴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在深中通道项目的设计中,何镜堂院士也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在设计之中。从事建筑行业数十年,他的心法可以归结为“两观三性”四个字,“建筑是科学的艺术,又是艺术的科学。我今年已经86岁了,工作多年,悟到很多道理,任何一个优秀的建筑,它都跟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地域、文化融在一起,它是有生命力,能鼓舞社会进步,能提升人的人格。”

  丘建发具体介绍说:“我们希望整个主楼的建筑造型能够很好地跟岛形融合,呈现简洁有力的视觉效果,另外它也是一个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要突出坚固牢靠,所以我们整个建筑的理念,称之为‘湾区之翼’”。

  深中通道的能源开关站位于西人工岛海底隧道入口右上方,状如明月,与岛上的消防站沿隧道中线对称分布,形如“鲲鹏双眼”。而把镜头拉远,深中通道由桥、岛、隧、水下互通组成,西人工岛鲲鹏展翅的造型,如同风筝头,连接着深中大桥,就如同引线拉着风筝在海上飞行。建筑美学与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完美结合在一起。丘建发还补充道,“每天会有数以万计的车辆从下面穿越,这意味着一年可能有超过1亿人从下面走过,我们希望它能够在结合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之外,体现公共建筑的特征,成为科普基地,市民游客可以在岛上参观。”

  ■把设计图纸变成现实

  再完美的设计也需要施工方落地实施。

  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总工程师陈业林介绍,西人工岛房建工程整个施工过程,就像“打怪升级”。

  首先,资源组织是项目初期最大的难题。由于西人工岛是离岸作业,使得资源的调配和组织变得异常困难。特别是在项目主体施工阶段,桥面尚未通车,所有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只能通过船舶运输上岛,这无疑增加了物流成本和施工难度。

  其次,主楼的设计造型独特,犹如鲲鹏入水,外墙采用斜面清水混凝土和棕榈叶状铝板幕墙,这种复杂的造型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铝板幕墙安装部分,总共有21000多块铝板,每块铝板的尺寸都各不相同。为了确保整体造型的优美和施工的精确性,我们运用了BIM施工技术(可通俗理解为施工前在电脑中将建筑物提前做一遍,可视化地解决技术难题,并在其中做进度、成本管控,提前发现图纸及施工中的问题,减少返工。)对每块铝板进行精确的加工和定位,就像拼图一样,确保每一块铝板都准确地安装。

  最后,伶仃洋特有的气候条件也为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今年雨季特别长雨水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还对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业林说,主楼的材料都是采用岛下或者厂家加工好的,现场直接安装,避免半成品在岛上堆放时间过长而被腐蚀或者破坏。装饰工程中从幕墙铝板、氟碳漆、钢结构防腐防锈面漆,到屋面石英砖、花岗岩、不锈钢等材料的选择都是精挑细选,能适应高湿高盐环境的耐久性材料。施工过程中都采用预埋件、紧固件和干挂的工艺,避免容易老化脱落的湿贴或者胶粘的工艺,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寿命。

  6月19日,当何镜堂踏上西人工岛,看到团队的设计作品最终由图纸变成现实,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边看边用手机拍照,转身对陈业林说:“挺满意的,我们做的都是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也算完成考题,对历史有交代了。”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