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下载PDF
 A06版:焦点 新闻列表
~~~——将老师傅的烹饪经验转化为标准的生产工序,良都扣肉谋求破解传承难题,并占领更广阔市场

 
2024年07 14
甲辰年六月初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6版 2024年07月14日 焦点 扩展 收缩 默认

非遗“食”力派 能否借标准化“出圈”?
成俊杰把芋头切成合适的形状。
用卡尺测量扣肉的长度。
尝试将良都扣肉的生产标准化。
▲成俊杰端着做好的扣肉。
  深中通道通车后,凭“食”力出圈的中山石岐乳鸽、脆肉鲩、煲仔饭、崖口云吞等一道道美食“火”上热搜。在中山南区街道良都社区沙涌村,一道口口相传近千年的中山名菜——良都扣肉却有点“低调”,因其制作过程繁琐,就连当地居民也不是经常可以吃到。但如今,这道传统特色美食正通过标准化转化,为村民留住了“舌尖上的乡愁”,并将在合适时机推向市场。

  记者了解到,在推动“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兴中集团与良都社区结对后,让良都扣肉的生产工艺标准化成为了现实,下一步计划以生产、销售“良都扣肉”预制菜的形式进一步推广。然而面对着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和不断演进的饮食习惯,这道“硬菜”能否征服大众的味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本报记者 徐钧钻 黄启艳

  实习生 林俊杰 图/受访者供图

  制作繁琐但仍是酒席必备

  今年56岁的马宇聪是土生土长的沙涌人,是良都扣肉的手艺传承人之一,也是一名村宴厨师。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只要有酒席就必有良都扣肉,每次总能让他胃口大开,多吃好几碗饭。直到长大后从事厨师工作,他才知道这道村中酒席必备的“硬菜”有着极其繁杂的制作工艺。

  6月20日,东区街道白沙湾的一席婚宴上,30桌酒席、每桌10道菜。因菜单上一道“良都扣肉”,马宇聪和他的团队共11人,当天从早上6时开始忙碌,将选好的五花肉洗净沥水、切成若干块,煮到七成熟后再沥干、扎肉、漂油……最后成形出锅,整个制作耗时整整一天。“10道菜中,我们一半时间都在准备这道菜。假如一席晚宴的菜单上没有良都扣肉,我们的厨师在早上10时才开始准备仍绰绰有余。”在马宇聪看来,正因繁琐的制作工序,烙下了良都扣肉“低调奢华”的基因。曾经只有在本地人的大型婚宴上,请到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吃得上正宗的良都扣肉。

  地方名菜面临失传难题

  马宇聪的家,位于沙涌村两条相垂直的主干道跃进路、南宝大街的交界处。两年前,他将家门口外租的铺位收了回来,开始谋划成立良都扣肉美食体验工坊。在同行朋友的帮助下,如今铺面已装修完毕,计划年底开业。

  他的记忆里,当时中山酒店的菜单也有扣肉这道菜,但马宇聪说,吃起来总是和小时候的味道有区别。“年轻的时候没有在意,不同师傅不同做法,口味很个人化,不能说别人不好。”直到10多年前,从酒店辞职后,马宇聪与几个朋友做起私房菜。开始请教同村师傅马少宏,系统学习烹饪良都扣肉。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错过了许多门道:

  制作工序中最花功夫要数漂油,即大块肉清水煮熟后,用特制的“钉板”将猪皮面拍打后浸水,使肥油漂出,然后用特制的扣肉针,均匀狠刺猪皮,力度和空隙都要控制好,再用冷水冲洗,此时小孔剧烈收缩,口感才更筋道;炸皮考验对油温的拿捏,控制不好的话,炸出来的皮不好看也不好吃。马宇聪回忆,当时的酒席并不多,但凡有酒席,他就第一时间跑去请教马少宏,将近两年时间,他才对自己制作的良都扣肉打出合格分。

  如今,马宇聪做良都扣肉的手艺越发纯熟,成了这道菜代表性传承人,缺乏继承手艺的年轻力量的问题却摆在了他面前。

  2023年,我市在推动“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进企村结对帮扶共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当良都社区及沙涌经联社的干部带着中山兴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中餐饮”)研发技术部总监成俊杰找到了马宇聪,商量要将良都扣肉制作工艺标准化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能把这道传统的菜式发扬光大,把我们良都人独有的味蕾记忆留下来,不是好事情吗?”

  标准化工序助力留住“味蕾记忆”

  2023年8月18日,兴中餐饮研发技术总监成俊杰还记得这一天,他到良都社区来跟马宇聪聊良都扣肉。“我知道扣肉的烹饪工艺是很复杂的,一般都会经过50多道工序。”成俊杰从事餐饮行业20多年了,他此行先了解了良都扣肉的特点、口感要求、制作过程及其使用的特色调料等情况,先捋出扣肉的制作方法和工序,确定基本思路。之后专门约马宇聪还原良都扣肉的制作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咸度计、温度计、卡尺等测量仪器将每道工序做成标准,比如说,每个工序的制作烹饪的时间、油温、扣肉的长度和厚度、扣肉的规格等等。”

  采集基本的数据后,成俊杰回到兴中餐饮的中央厨房,对每一道工序进行工艺转化。要高度还原马宇聪手工制作的效果,每道工序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校正数据。成俊杰说,每次觉得扣肉的味道差不多了,就会将成品拿给马宇聪等人品尝,根据他们的意见再进行工艺校准。“差不多用了3个月,五十多道工序确定了工艺标准。”成俊杰说。

  在成俊杰看来,要传承良都扣肉,标准化生产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将传统美食标准化,一方面是能将这种传统美食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它走向全国,获得更大的市场。”成俊杰说,同一个厨师用同样的食材做同样的菜品,味道也可能各不相同,要保留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标准化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尽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成俊杰认为,良都扣肉的标准化生产还应该根据市场反馈,不断对制作标准进行调整,以更好抓住大众的胃。

  从标准化到市场化

  仍有很长的路

  对传统菜式的工艺、食材烹调过程进行标准化提炼,除了可以为地方留住“舌尖上的乡愁”,还可以通过中央厨房实现各个环节的并联生产,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制作成本。然而标准化后,下一步如何通过讲好良都扣肉故事,实现市场化运营、品牌化推广,让这一地方名菜真正“出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去年12月28日,良都社区、沙涌经联社、兴中餐饮签订了良都扣肉商标授权使用协议,朝着市场化、品牌化迈出第一步。如今在兴中餐饮运营的食堂里,可以吃到标准化生产的良都扣肉。而市民游客要随时随地能吃到良都扣肉仍要等一段时间。

  “将良都扣肉大规模地推向市场不现实,首先第一道问题就是定价。”沙涌经联社党支部书记马杰良坦言说,良都扣肉是一道“硬菜”、大份菜,即使标准化后,一份扣肉从原材料到制作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价格如何“亲民”是一道考验,贸然批量生产并非成熟的市场决定。近期沙涌经联社以中山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沙涌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缮活化,首期将围绕原“环城公社”片区打造文旅文创街区及网红打卡点,目前正稳步推进整体招商。马杰良透露,马宇聪家门口的良都扣肉食品工坊就在该历史文化街区的C位。

  “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聪叔的体验工坊运营推广,了解市民游客对良都扣肉的接受程度。通过开展传承培训班、体验工坊,线上线下相结合,讲好非遗故事,进一步推广这一写在非遗故事里的沙涌美食,提升南区的文旅吸引力。”马杰良说,通过标准化把配方留下来,相当于已经走好了第一步,现在不再担心会失传了,“至于市场化,还不能操之过急。”

  成俊杰对此表示赞同,“良都扣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符合大众口味、怎么开拓市场、怎么打响品牌、怎么销售等等,总之先迈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