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报道中,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中山曾经是广东“四小虎”之一,发展迅猛,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土地被大量的低效工业园占据。中山发展空间难题的背后,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山已出让土地中10亩以下地块近70%,5亩以下地块近50%,11.2万亩单层锌铁棚厂房平均容积率不足0.65,受制于空间不足,2012-2021年十年间,中山工业投资增长连续在珠三角垫底。
报道说,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是中山从改革开放以来最迫切的一次转型蝶变尝试。历史的问题不能留给未来。2022年1月,中山以非改不可的担当和决心,开启了“工改”攻坚战。
但改革并非易事。改造初期企业和村民提出了各自的担忧。直面这些问题,中山成立市工改指挥部,每个镇街均设立工改专班,市直机关近500名年轻干部奔赴一线,通过一企一策,从串联到并联,以使命和担当,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事实上,中山坚持念好“谈、移、拆、建、引”五字经,累计出台86项“工改”新政,清理113项市镇制定的不符合实践需要、自缚手脚的政策,成功探索10种改造模式,持续推动“工改”走深走实。
一子落,满盘活。中山“工改”改出了新空间,改出了新生态,也改出了新项目新格局。“整个产能是翻一倍,工改对我们企业是再一次腾飞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华帝股份董事长兼总裁潘叶江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
此外,“工改”还搅动了集体用地长期低效利用的死水,集体经济的活力被进一步激活,村民们的钱袋子也更充实了。
经过近1000天的勠力攻坚,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2万亩,新招引落户企业993家,为本土企业增资扩产748家。2023年,中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二。
见习记者 李颖奇 本报记者 黄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