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傍晚,中山市东区鳌长公路29号的风里,混着咖啡香与岭南草木的湿润气息。红砖墙上的夕阳正慢慢褪去,几个年轻人举着相机,对着墙顶的徽派马头墙与岭南镬耳山墙拍照——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元素,在一栋20世纪90年代旧厂房改造的楼宇上共生,毫无违和感。一墙之隔的老街区上,老人还带着孩子追着泡泡跑,百米之距的东城里中,lumney小酒馆的慵懒蓝调里,就可以安静地点杯特调发呆。
很难想象,六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屋顶漏水、墙体渗水的旧厂房里,机器早已搬离,只剩下锈蚀的管道和积灰的窗户,消防设施与水电线路老化到无法使用,连周边居民都很少踏足。如今,这片名为“东城里”的区域,已成为中山人朋友圈里的“打卡新宠”,更是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交织下的一个鲜活样本——它既是工业遗产的“活化容器”,也是文创、科技与生活融合的“共生空间”。
破局:当旧厂房遇上“中国风”
“第一次走进这片厂房时,脚下的水泥地都能踩出裂缝,抬头就能看见天上的云。”时任中山市匠心文化发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任鹏回忆。彼时,中山市正推进“三旧改造”政策,大鳌溪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手里握着这片近3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却苦于如何让闲置的旧厂房“活”过来——传统制造业因城市扩张早已搬迁,留下的厂房成了历史遗存,既不能拆,又用不起来。

东城里项目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厂房结构,“中国风”的元素被巧妙融入其中。徽派的马头墙被安在厂房的檐角,岭南的镬耳山墙成了楼宇的标识。(摄影|文波)
2018年3月19日,匠心公司通过土地投标,与大鳌溪经联社签订《土地和物业租赁合同》,项目正式命名为“东城里大数据科技产业园”。但改造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难题:是推倒重建,还是保留原有结构?“如果只追求效率,推倒最省事,但这些厂房是中山工业发展的‘年轮’,拆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任鹏表示,团队最终决定“微改造”——保留原厂房的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修复、升级。
这个决定让施工难度陡增。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没有完整的图纸,施工队只能边拆边看,遇到墙身开裂就重新加固,遇到管道老化就重新布线,常常前一天定好的方案,第二天就因新发现的问题而调整。“最麻烦的是屋顶,很多地方钢筋都锈了,我们得先把旧瓦全部拆下来,换掉锈蚀的钢筋,再重新铺瓦,还要做好防水,前后折腾了3个多月。”
更核心的挑战,是如何让旧厂房“脱胎换骨”却不“面目全非”。团队最终定下“中国风”的设计理念:融合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内核,再嵌入中山本土元素。于是,徽派的马头墙被安在了厂房的檐角,岭南特色的镬耳山墙成了楼宇的标识,公共区域的园林则以“四季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春分的樱花树、冬至的腊梅丛,对应着五行五常的文化符号。当时团队里都是一群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他们期望的不只是“复古”,而是让文化能被触摸、被感知。
2019年6月22日,经过18个月的改造,东城里正式开园。那天,大鳌溪经联社的“两委”干部们站在焕然一新的园区里,难掩激动。园区建成后大大改善了大鳌溪的村容村貌,且村属物业获得了增值,为村里带来原近百家空置物业的租赁商机,政府美化了鳌长公路,改善了整体人居环境,村集体收入从以前工业厂房时的180万元/年到现在的650万元/年,增长近3倍,由于引进东城里,令村集体收入去年增长到1300万元,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共生:同一业态里的“松弛”
“我第一次来东城里,就被这栋红砖建筑吸引了——阳光照在墙上,能透出不同的纹理,特别有味道。”lumney餐厅的店主李先生说,2023年他决定开自己的第一家店时,几乎没犹豫就选了这里。他的店主打Bistro风格,起源于法国的街边小餐馆,如今在国内演变为“餐+酒”的精致社交空间,人均消费200-400元,正好契合东城里的客群。
走进lumney,复古的皮质沙发、原木色的餐桌与墙上的艺术画作相得益彰,傍晚时分,暖黄的灯光会把整个空间衬得格外温馨。“我不想做那种很‘端着’的店,东城里的氛围就是‘松弛’的——有人来这里谈工作,有人来这里和朋友小聚,还有人只是来喝杯咖啡看会儿书。”李先生说,选择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园区的业态“很互补”:旁边是大数据企业,楼上是文创公司,不远处还有交通便利的老街区,白天有上班族来吃简餐,晚上有年轻人来喝小酒,客流很稳定。
这种“互补性”,正是东城里招商时的核心思路。园区总建筑面积33810.74平方米,由2栋高层综合办公楼、8栋超大空间厂房和独栋综合楼组成,招商时特意避开了同质化业态,而是形成“科技+文创+生活”的闭环:既有名雕装饰、管信科技这样的大企业,也有东家中山直营大店这样的家居品牌,还有阿炮食城这样的餐饮商户,甚至开辟了青年创业基地。
也正基于此,东城里的新一期规划中对园区内的青创基地,也有了新的设想,“我想以共享办公室的形式吸引年轻创业才俊。通过打造一个能快捷入驻、办公的场所降低启动成本和难度。此外,我们还将搭建东城里内部人脉网络,给刚起步的公司和有志少年提供一些辅导。”2025年8月,正式接手东城里管理项目四个月的谢艺华,正在为新一轮的园区“气质”做规划,“我们不是简单地‘招满商户’,而是要搭建一个生态圈。我们期望这里能包容更多的新业态,也能成为市民愿意来的休闲空间。”
东家中山直营大店店长邓丽芳对此深有体会。她的店主打中式家居,2019年园区开园时就进驻了。“刚开始还担心客流,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头客。”邓丽芳说,很多顾客是来园区喝咖啡、吃饭时,顺便走进店里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引流,比单纯的广告有效多了。
如今,东城里的招商周期早已缩短到1个月,入驻企业超过60家,提供了约500个就业岗位。每到周末,园区里的停车位总是满的,年轻人带着家人来散步,游客举着相机拍建筑,商户们忙着接待客人——曾经的“工业废墟”,成了中山东区街道最具活力的“citywalk街区”之一。
致远:城市更新的“东城里样本”
“现在不仅村容村貌变了,集体收入也有了盼头。”焕然一新的物业前,东区大鳌溪经联社社长郑斯恩感慨道。更让人欣喜的是,因东城里的进驻,掀起大鳌溪村产业升级转型的热潮,改变旧思维以工业产业为主的模式。未来大鳌溪的发展规划,开始聚集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加强村内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村内集体空地再整合资源,在保留并修复村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风貌的基础上,融入教学培训、研学课程、文旅活动、商业等元素,打造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科技园、研学文创园等综合场地,在保留大鳌溪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居住品质,增加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感,提升村里乃至街道的形象和吸引力。
这种“村企双赢”,正是东城里最核心的价值之一。2019年,东区街道推动匠心公司与大鳌溪经联社结对,开展“旧厂房改造升级——匠心·东城里”科创园帮扶行动:匠心公司负责改造、招商和运营,经联社提供土地和物业,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不仅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更让村集体找到了可持续的增收路径。
从城市更新的维度看,东城里的意义则更为深远。过去,城市更新常停留在“土地更新”——拆旧建新,追求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收益;而东城里则探索出了“二次、三次空间生产”:保留工业遗产的“骨架”,注入文化、科技、生活的“血肉”,让空间从“一次性开发”变成“可持续运营”。正如谢艺华所说:“未来我们希望这个街区既古典又现代——古典的是工业历史和文化底蕴,现代的是科创活力和生活方式。”
如今,东城里已成为中山市东区的“科技创新产业标杆”和“三旧改造示范点”,2024年,其《青创润土,多元综合服务岭南院区》案例还荣获了市级“优秀案例”。而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工业遗产活化案例也越来越多——从北京首钢园区到上海八号桥,从广州红专厂到中山东城里,“保”下来的工业遗产,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傍晚的东城里,李先生的lumney已经开始热闹起来,年轻人笑着走进店里;不远处的公共阅读区,还有人在灯光下看书;广场上的音乐轻轻响起,老人和孩子的笑声此起彼伏。这片曾经的旧厂房,如今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未来——它证明,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新旧共生”;乡村振兴不是“单向输血”,而是“双向赋能”。
正如一位常来东城里的市民所说:“我喜欢这里,是因为它不只是一个园区,更像一个‘小社区’——有历史的温度,有生活的烟火,还有未来的活力。”而这,或许就是城市更新最理想的答案。

在东城里开店,都不喜欢“端着”,大家喜欢这里的“松弛”——在工业文明的砖缝间,让精神休憩。(摄影|文波)

新一期的东城里,打造了一个能让创业者快捷入驻的共享办公场所,以降低年轻创业者的创业启动成本和开局难度。(摄影|文波)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