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香山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郑凤姚:
加大随班就读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支持力度
郑凤姚表示,中山的中小学虽然努力开展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与同龄人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学习成长,但是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
她建议,将中山市特殊儿童康复救助的年龄范围从0至6岁延长至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入校随班就读后,急需持续康复支持以顺利融入学习生活。把康复经费延长至随班就读阶段,支援学校开展融合教育,将有助于特殊儿童在学校内康复。
●市政协委员、中山市第一中学教师李升平:
建议中山中小学增设人工智能课程
李升平认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培养青少年AI素养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他建议中山可构建分层递进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比如小学阶段以感知体验为主,通过AI科普活动、编程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数字意识。同时,可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与平台,建立市级AI教育资源库,分批建设“中山市中小学AI创新实验室”。
●市政协委员、中山市第一中学教师贺琳:
推动粤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和发展
贺琳指出,粤语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他呼吁,通过系统规划和多方协作,推动粤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
贺琳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入手,结合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粤语学习氛围。他还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开展粤语教育并提供专项资金;同时加强对粤语教师的培训,组织专家编写适合各学段的粤语教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粤语推广工作。
●市政协委员、中山市杨仙逸中学教师赖红武:
因地制宜推动非遗进校园
截至去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共有84个,涵盖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等多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赖红武认为,应该大力传承与弘扬非遗。
他建议,政府应对非遗进校园给予财政支持与政策指引。开展非遗进校园要因地制宜,可跨区域合作或选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学习,针对进校园非遗项目的选择应大小兼顾,探索将非遗体育项目与中考、大学特招结合,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