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袁婵 赖彤瑶 图/受访者供图
中山市实验小学:搭建多元平台,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走进中山市实验小学的机器人研究活动教室,仿佛踏入满是奇思妙想的“发明天地”。随声舞动的机器人、语音控制的风扇、仿生蝎子机器人,还有1:1还原的“未来学校”模型,每件作品都令人惊叹。
“这个活动室可不是简单的成果陈列室,而是师生共同研究科技、探索科学奥秘的重要阵地。”学校科学科组长姜克旺指着教室内的作品说,这些充满创意的成果正是近年来该校重视科学教育的缩影。
据介绍,除了学生专属的活动室以及科学课堂教学外,市实验小学每年还会举办科技节,集中展示学生的科学创新作品,并联动家委会积极引入校外资源,通过公益性质的企业与团体,让学生接触到课堂外更多领域的科技知识,拓宽科学视野。
在校社联动研学方面,学校目前已与中山港海关青篱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基地、中山公用水务节水教育基地、明阳智慧能源集团等多个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构建起联动的科普研学实践基地,学校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适配的研学活动。不仅如此,学校还打造了“小小科学家大讲堂”品牌活动。每个学期,老师会主动发掘并培养有科学特长的学生,鼓励他们走上学校大讲堂当“小老师”,开展科普讲座或主题展览。
姜克旺说,小学阶段是科学启蒙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尽早接触科普、参与科学实践,能在他们心中悄悄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为未来深入学习科学知识、投身科学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以前总觉得科学离生活很远,通过这些科普活动,我对很多事物有了新认识,才发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六年级学生华成峰满怀憧憬地说,现在自己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有了长大当科学家的梦想。
“今年科技节,我负责了一个特别的摊位,专门展示‘机器人夹粽子’!”学生薛诗秒说:“科学与文化的组合特别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大家都非常喜欢!”
东区柏苑中心小学:开设多项特色课程,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走进东区柏苑中心小学,浓厚的科学氛围扑面而来:课堂上,孩子们专注观察实验现象;课间和社团活动中,同学们尽情展示创意与好奇。近年来,学校持续探索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师资、丰富课程、推进科技教育与品牌活动,让科学逐渐融入课堂与生活,助力学生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科学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号,而要真正落实。”该校校长李余仙说,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对此,学校构建了“三维赋能”教师成长体系,即“追随专家步伐、模仿名师范式、沉下身心研修”。一方面,学校邀请高校和教育专家进校指导,打通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名师课堂设计和探究方法,同时依托国家、省、市平台开展研修,推动课堂改进和教师持续成长。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逐步深化“柏小科创”校本课程体系,先后立项省、市级课题。除了基础科学课程,学校还开设“小小实验家”“趣味编程”等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五年级的林晋宏兴奋地说:“编程课最酷,我可以通过编程做出小游戏、画几何图形,还能让机器人执行命令。”另外,学校常态化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科技嘉年华”“小小科学家”等活动,让学生在小发明和趣味实验中收获自信。信息科技教育也不断拓展至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等新领域,学生通过编程、电子制作、创新大赛等项目展示才华。
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注重“自主探究、项目化、跨学科”。例如在“牙签跳舞”实验中,学生从现象出发提出假设,制订方案并实践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即通过一根牙签摩擦指甲振动另一根牙签,牙签便能“跳舞”。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提问意识和逻辑推理,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李余仙表示,科学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更多问题走出去。
“兴趣是一切的起点,思维是科学的灵魂,而创新与责任,决定了孩子未来能走多远。”李余仙说,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科学教育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孩子们在兴趣中萌生探究欲望,在探究中提升思维品质,在创新中学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