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过去一年,中山人则以“壮士断腕”的气魄,“中气”十足地唱响了“工改”四季歌。
一座城市的“中气”,在于产业发展空间。“中气”不足则发展乏力,中山多年来工业投资失速,陷入缓慢增长,症结正在此。知重负重,中山全市上下一心、披荆斩棘、破旧立新,踏出“工改”华山一条路,打响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拆除整理超1.4万亩低效工业用地,标志着中山“工改”首战告捷,也让中山在强化产业用地保障上告别“无米之炊”,制造业当家的“中气”正式归来!
打破旧笼子,果断淘汰落后及高污染产能;重构新空间,装载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产能。唯有如此,中山才能不负“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才能勇挑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担,才能在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前,再次迸发出改革的活力,再次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成就光荣与梦想。
统筹/本报记者 郭锦润 文/本报记者 黄凡 郭锦润
春生:
改革开路,再次讲好“春天的故事”
2021年底,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的中山,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改革开放初期,中山通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方式,闯出一条特色专业镇发展之路。数十年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未能跟上时代步伐,落后的单层锌铁棚“1.0”版工业园,牢牢占据着大地。过去的“先行”,成为今日的“落后”,注定无法承载高质量产能的低效工业园,逐渐成为中山发展的“拦路虎”。
随着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山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困难重重。日益高强度的开发和高碎片化的土地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中山发展“知重负重”要突破的首要课题。
新一任市委班子到任后,立即带头开展“深调研”,全面摸排土地问题。
一组组数据得出的结论,让人深知“追赶”的迫切——增量产业空间极为紧张,存量工业用地极为低效,碎片化严重制约连片开发。
面对燃眉之急,视而不见不行,因循守旧不行,异想天开同样不行。必须再次迎难而上,用改革精神冲破困局。
但是,什么样的路,才能走得通?
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山才可能冲出迷雾、突围破局,高质量发展的“问号”,才能得到解答。
2021年底,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决打赢打好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2022年1月4日,中山市召开全市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动员大会,吹响“工改”攻坚战号角。
高规格成立市“工改”指挥部,构建“市级主导、镇街主责、专班主抓”工作体系,一批又一批“工改”铁军下沉一线,带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工改”之势。认真谋划好“工改”方向和路径,划定十大主题产业园,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向改革要红利,放开手脚出台一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政策措施。
难关,一个个被冲破。“1+1+N”“工改”政策体系搭建起来,2022年全年出台65项政策,“政府挂账收储”“单一主体归宗”“村企合作”等改造模式,有效解决一批项目落地难题;提高厂房分割销售比例,创新融资模式,激发改造动力活力;硬骨头,一点点被啃下。五次集中动工,拆除整理超1.4万亩低效工业用地,预计带动新增投资近650亿元;新格局,一点点被重塑。一批项目率先实现“拆建招”并举,全市已布局37个百亩以上连片“工改”项目……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用超常规的力度,打响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对于中山来说,最重要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过去经常讲“腾笼换鸟”,但是,进入新时代,如果不能打破以低效落后工业园为主的产业格局,中山将长期停留在“U”形曲线的中间段,无法达到与世界级湾区相匹配的竞争力。因此,不能寄望于削足适履式的“腾笼换鸟”,而要连同“旧笼子”一同打破。
路能不能走得通,不是靠争论的,而是要往前走才知道。冲破了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了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在万难中愈加笃定,在矛盾中更为自醒,在斗争中焕发豪情。中山用“工改”再次讲好“春天的故事”,走出“实践出真知”的矫健步履。
夏长:
铁军风采,用真情与汗水叩开群众心扉
如果说,在春天轰轰烈烈开展的“工改”是“备耕”,为全年丰收打牢基础,那么“工改”铁军则犹如夏日里的农人,面对碎片化的土地,以“锄头不能歇”的坚持、挥汗如雨的艰辛劳作,用心孕育未来连片的丰收。
不惧加倍的艰辛,一群人挑起“改变”重担,走在“工改”最前方。
一盘盘看似难以厘清的历史账务,没有难倒他们。在黄圃大岑片区,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工业园地块和物业权属错综复杂,一块千亩的连片改造,涉及105个地块、350多家企业。刚开始,“工改”干部一天洽谈下来,常常累到“头皮发麻”,看似外观差不多的锌铁棚厂房,每家每户的情况却不尽相同。找准问题切入口后,“工改”干部入企入户宣传,不到一年时间“啃”下近800亩。
一次次上门、一次次聆听、一次次沟通,“工改”铁军走的是群众路线。在小榄镇,刚开始,群众不了解“工改”,“工改”干部吃“闭门羹”是常事;接着,群众愿意打开门,却没有完全打开心扉,对“工改”干部只说不听;再后来,随着“工改”干部耐心释法明理、纾解心结,群众慢慢了解“工改”政策。“工改”干部的付出,群众看在眼里,态度开始转变为支持。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启动区161亩,共28宗用地,“工改”干部历经8个月昼夜攻坚,100%完成土地拆除整理任务。
“5+2”“白+黑”,为推动项目尽早动工,“工改”干部与时间赛跑,节假日也不停歇。西区街道“工改”干部,在节假日走进群众家门、厂门。“越谈到后面,越是吃紧的时候,不仅要多跑几次,还要耐住性子”“一个项目来回沟通十多次是常态,谈到中途更要做好‘啃硬骨头’的准备”。“工改”干部在日夜兼程中,习惯了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情况应对,也从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到办法。
协调解决“工改”项目所遇难题 ,“工改”干部赢得了群众和企业点赞。在阜沙镇,一家企业送来一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工改”干部帮助企业协调各部门,指导企业办理手续,仅7天时间,项目便完成清拆并动工开建,为企业全新发展赢得时间。
看项目、走企业、算大账;听意见、重服务、暖企心。过去一年,全市“工改”铁军用心做好企业腾挪安置,全市已完成企业安置417家,发放腾挪安置补贴超1300万元;规划64个地块用于企业腾挪安置,用地面积超2300亩。
“我们为什么要改,就是要扭转‘两个60%’,即60%规上企业无自己厂房,60%工业用地承载低效工业园区。” “低效工业园改造要改出发展空间、改出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一位位“工改”干部道出心声。
一旦出发,必须到达。或许,在悠长的时空甬道里,每个个体都只是微弱的萤火。但点点微光可以汇聚成火炬,照耀这条前行的路。
秋收:
天道酬勤,工业用地“仓廪渐实”
秋日的天空,万里无云。工地上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到处闪耀着建设者的身影,回响着奋进者的足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工改”第一年,五轮集中动工,从一开始的“举步维艰”,到腾挪出超1.4万亩的产业新空间,相当于平均每天整备出与3个半足球场大小相等的土地面积。一年来,布局37个百亩以上连片“工改”项目;全市“工改”项目完成新招引企业108家,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43家,新增投资预计近650亿元。
中山大地一片收获的“丰”景。
就在2022年1月4日“工改”攻坚战号角吹响的同时,全市上下便成为“工改”攻坚“沙场赛马”的大跑场。季度报表上,一个个的小红点争相追赶,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比拼。
制造业重镇小榄镇,一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1353亩,拆除量名列全市前茅,更打造了4个“全市第一”的“工改”标杆项目。天集智海项目,是全市第一宗通过三旧改造公开出让的“工改”项目;智能锁具产业园项目,成为全市第一宗集体土地自愿转国有招引合作企业的“工改”项目;广成路工业园项目,是全市第一宗用“三旧”政策完善集体用地手续的“工改”项目;工业大道项目成为全市第一宗应用“反哺”模式推进的“工改”项目。
黄圃镇将目光瞄准未来,紧紧围绕融入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打造万亩家电产业腹地。其中“工改”千亩连片重点项目——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便秉持连片改造、重塑空间,工改牵引、家电主导,三生融合、生态优先,利益共享、让利基层的改造理念。过去,片区原有企业以小散企业为主,改造后预计新增亿元企业10家,产值提升4倍。
在实践中,基层的智慧和创新,带来一次次突破。翠亨新区成功推动南朗工业区首期项目连片整备工业用地近500亩。坦洲镇创新出台《零地项目招商引资办法(试行)》和《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办法(试行)》等优惠政策。神湾镇实现全市首次“单一主体归宗”、实现全市首次集体地“拿地即动工”,攻坚解决“多宗归一”改造难题。阜沙镇坚持拆除整理与动工建设、招商引资齐头并进,有效带动阜沙镇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一寸寸光阴的超常努力,换来了一寸寸土地的“新生”。
冬藏:
补足“中气”,为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土
时代洪流越是湍急,越考验着每一个渡河的人。
没有工业投资当家,就没有制造业当家。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起着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工改”腾出的空间,将大部分用于工业投资,这是中山产业用地保障的“源头活水”。
但是,中山“工改”要走得更远,不能仅止于“改出一块,用掉一块”。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山的地理位置,不言而喻。广东省将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去年,广东省部署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全省首个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改革创新实验区。“融”字当头,中山未来必将融入大湾区产业集群,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发展,这对中山产业用地保障、产业发展空间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坚持制造业当家,明确要抓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能否驶上这一快车道,关系中山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山实现动能转换的关键。
2023年1月6日召开的中山市委经济会议提出,以全产业链、产业生态思维,规划布局、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领航中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月28日召开的中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大胆探索“工改”新模式新路径,加快建设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重构中山产业发展大平台,改出制造业当家新气象。
过去一年,超1.4万亩的拆除整理,为中山“工改”画下新的刻度。新的一年,“工改”不仅需要更多的爆发力和加速度,也需要兼收并蓄、夯基垒土。无论是“新十大舰队”的龙头引领、集群荟萃,还是“十大主题产业园”的妥善规划、招大引强,都需要有更多的连片开发用地储备。通过“工改”将碎片化用地“化零为整”,正是为中山打基础、谋长远的真谛。
在1月30日召开的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暨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战推进会上,市“工改”指挥部负责人透露,《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空间与产业规划》已初步完成,通过科学确定产业空间分布和规模,将产业布局与“工改”总体工作充分衔接,为后续的产业项目导入提供指引。以“工改”助力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将北部智能家电产业园和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园作为重点,推动十大主题产业园内低效用地改造升级。
步步为营的中山“工改”,正引领全市空间重整、产业重构、环境重造、动能重聚。这是中山答好新时代考卷的“题眼”,是中山奔赴高质量发展最现实可靠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