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从九个方面对2022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并以“九个坚持”部署2023年的政府工作,真可谓“九九”为功。
报告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市政府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一刻不耽误地埋头苦干,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勃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赢得现代化建设的节节胜利。
2022工作回顾
1
疫情防控顺利转段
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六个一”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表扬。创建四级网格管理模式,开展“双联双助”行动。全面完成方舱医院、健康驿站、定点亚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建设任务。
2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出台稳经济138条和95项配套惠企政策。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1%,居全省第一。进出口总额增长3.9%。23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8亿元。157个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全年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70亿元。
3
转型升级稳步实施
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1.4万亩,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4万亩。59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引进“中山英才计划”首批特聘人才236人。博士、博士后平台增至8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600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4
改革活力不断增强
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超400个事项“深中通办”。设立“中山企业家日”。市镇领导挂点联系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组建重大项目集中审批服务工作专班。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成立市投资促进局。234个药品品种平均降价超过50%。
5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南中城际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深江铁路中山段开工建设。建成南沙港铁路黄圃站、东凤站。西环高速、古镇快线、南朗快线建成通车。逸仙路、沙港路、国道105南线完成改造。南外环先行段提前一年通车。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新增12个省级特色产业专业村镇。200个村居达到省级美丽宜居村标准。恢复耕地超6000亩。
6
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新建污水管网975公里,黑臭河涌数量减少40%,河涌水质指数改善18%。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35%提高到55%。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86个中等城市中位列第七。秀丽湖公园、古香林公园等100个公园建成开放。
7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成功举办纪念香山建县870周年、郑观应诞辰180周年、杨殷同志诞辰130周年等系列活动。成立市文物局,新增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市博物馆新馆、气象天文馆、天象厅落成开放,101家香山书房建成启用。新增4家3A级旅游景区。
8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妈妈岗”灵活就业创新模式获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妇联肯定推广。低保标准提高到1160元,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率达63.4%,“博爱康”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及70万人。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918套。建成“香山新街市”31家。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7910个、公办中小学学位6100个。
9
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分别下降19.6%、11.7%。成功应对“5·12”特大暴雨、“暹芭”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6.4%、37.1%。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工业投资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省下达任务。
九方面重点工作
(一)坚持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积极参与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建设
1.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
围绕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规划等六个一体化,全方位学习对接深圳;强化与南沙联动合作,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推动北部片区与佛山开展智能家电产业链协作,谋划推动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加强与珠海、江门联动发展,推进珠中江天然气干线、香海路等重大项目建设。
2.高水平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
高质量建设翠亨新区,加快中广核南方中心、康方湾区科技园、华润燃气总部基地、庄严芯城等重大项目建设。突出火炬开发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岐江新城建设,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
3.全力打造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
深入开展并联审批、集中审批,实施全程审批代办制。设立“企业服务1号线”。建设“中易办”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4.加快建设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开工建设南中城际,加快建设深江铁路中山段,改造提升中山站、中山北站,开展广中珠澳高铁、深中城际前期工作。加快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广澳高速南沙至珠海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动石岐河特大桥、西海大桥扩建等项目动工,加快世纪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快速化改造,实现坦神北路、南二环建成通车。继续打通一批“瓶颈路”。加快港澳新客运码头建设,推动神湾港、黄圃港等港口改造升级。
(二)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大力拓展产业空间
深入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重点推动北部智能家电产业园、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园等片区改造。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园区。推进权属村集体的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全年整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5000亩,形成100亩以上连片工业用地20块。深入开展批而未供用地、闲置土地专项清理。
2.加快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建设
实行“一园一策一专班”,推进园区“九通一平”标准化建设。集中要素资源,加快建设翠亨科创与总部产业园、火炬深中合作创新区、岐江新城智慧港,稳步推进北部智能家电、东部健康医药、南部半导体等产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省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
3.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着力打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产业等新时代“十大舰队”。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5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提质增效。
4.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数字贸易、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快京东、维龙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拓宽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
5.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深入实施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双培育”计划,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聚力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新增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80家。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600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不少于350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三)坚持扩内需稳外需,全力以赴稳增长
1.积极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
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每位市领导牵头联系1个以上大项目,链长带头开展产业链招商,鼓励国资国企“以投促引”。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重点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
2.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全年安排329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91.5亿元。加快明阳新能源、比亚迪二期、台光电子、三花新能源、华帝智能厨电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8%以上。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3.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精心组织开展“中山乐购”“中山货全国购”活动,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鼓励首店、首发经济,支持发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展示交易”、直播经济等新零售业态。推动消费场所升级,大力引进高端商超,打造场景化、主题化、沉浸式的新型消费空间。持续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新增一批“香山新街市”等。
4.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开辟境外展会“中山专区”,办好“百展千企”活动,全力支持企业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加快广东自贸区中山联动发展区建设。扩大药品、电子元器件等产品进口。抓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工作。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创新发展,发挥以侨引资作用。积极申报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等。
(四)坚持科教强市,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建改建公办中小学8所,新增公办学位6000个,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6000个,设立市专门学校和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新增特殊教育学位200个。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提升“双减”工作质效。引导民办教育科学发展。
2.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高标准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加快建设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大力支持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发展等。
3.加强人才培育引进工作
深入实施“中山英才计划”和“雏鹰归巢”工程,落实落细“人才发展二十三条”,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加快中山国际人才港、留创园发展,建设中山人才公园、人才高端社区、人才研习馆等。
(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建设绿美中山
1.大力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
科学绿化、见缝插绿,完成林分改造7700亩、中幼林抚育6500亩、营造修复红树林1495亩。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加快绿道、碧道、古驿道建设。做好岸线修复、矿山复绿、地质灾害治理。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工建设中山国家森林公园,高标准改造提升紫马岭公园、逸仙湖公园、华侨公园、中山公园等,新建改建各类公园100个。
2.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
推进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完成小隐涌流域、南朗流域、大岑围流域等河涌整治主体工程。新建污水管网800公里,新扩建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规模48万吨/日。完成55个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0%以上。精准防控臭氧污染。加强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力争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28%以上。
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扎实做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高标准规划建设“双碳”产业园区。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机制。推进环保共性产业园建设。
(六)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
1.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守牢五桂山、岐江河、滨海岸线等蓝绿生态空间,塑造“山城江海”风貌格局。大力推进“强中心”工程,高水平开展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和紫马岭等核心片区城市设计,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城中村改造,开工改造100个老旧小区。深入推进全域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系统解决南部镇街常年内涝问题。基本实现供水“一盘棋”。加强公共停车场、综合能源站、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2.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
强化镇街产业分工协作,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支持产业实力较强镇街做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镇街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生态功能重要镇街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支持小榄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板芙等镇街申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放权赋能,最大限度激发镇街活力等。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完成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上图落地”。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质量安全监管。高品质打造“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香山径示范段,95%涉农村居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争创省级预制菜产业园,继续办好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大湾区市民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一张图”管理等。
(七)坚持文化兴城,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1.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示范建设。办好公益慈善事业。擦亮“志愿中山”品牌。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十大行动”,全面改善城乡面貌。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市管理水平。
2.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实施文化兴城三年行动,保护活化香山古城,高标准提升孙中山故居片区,建设香山名人馆。做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开展民俗文化、古迹遗址等人文资源普查,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和非遗展演等活动,办好香山文化频道。
3.促进文体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办好中国城市合唱汇演、“岭南潮声”艺术精品展等大型文艺活动。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场馆联盟试点工作,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培育文化创意、数字传媒等新型业态,壮大游戏游艺产业。加快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精心打造孙文西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大力引进高端文旅项目。迁址新建市体育运动学校,改造提升兴中体育场,建设岐江新城体育公园等。
(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加大对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提升劳动者技能。大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推广“妈妈岗”等多渠道灵活就业模式。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提高重点医疗救助对象保障水平。构建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拓展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健全生育支持措施等。
3.加快建设健康中山
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市中医院综合楼、市博爱医院生殖分院等项目建设。做强做优市骨科医院、口腔医院、康复医院,支持三乡医院与高水平医院合作。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等。
4.扎实做好十件民生实事
13项候选项目已经出炉,包括优化学位及教育设施;提高医保惠民水平;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等。
(九)坚持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1.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筹建5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加强电源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深入推进平安中山建设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海防等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
3.强化社会治理
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综合机制。提升“大数据+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实现50%以上城市社区和70%以上农村社区建成议事厅。加大“八五”普法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