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王蔚然 图/本报记者 易承乐
■优化法律服务
“一直以来,东区街道都在积极优化整合辖区内的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通过打造‘香山法苑’法治建设品牌,推动法治教育、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纠纷调处等工作落细落实。”东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俊峰告诉记者,东区街道作为中山的主城区,汇聚了全市近七成的律师事务所,这是不可忽视的资源。
因此,2021年,东区街道首选金桥百信(中山)、保信、登鼎、盈科(中山)、京师(中山)、孚道、凯行、洋三8家律师事务所作为共建合作对象,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公益法律服务共建协议,推动建立不同专业的律师调解工作室,引入专业律师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提高矛盾化解率。截至目前,共有合作共建单位20余家。
“在我们社区综合治理微中心,还有全省首家‘互联网·无人律所’智慧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群众可以便捷地连接全国超4万名律师,享受24小时在线视频法律咨询、查询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申请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等一系列服务。”周俊峰告诉记者,“互联网·无人律所”的引进,不仅有效满足了辖区群众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还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司法行政便民服务效果。接下来,东区街道也将加大“互联网·无人律所”智慧服务平台投放力度,推动更多便民法律服务延伸到社区。
■深化社会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近年来,东区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联动各方资源,依托社区党委因地制宜打造一系列“一社区一品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其中,起湾社区“善治联盟”、花苑社区“楼栋长制”被列入“品牌创新项目”在全市推广,做法得到广东省委政法委肯定。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消防安全等150个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开展治理,通过党委“共治”带动辖区居民“自治”,营造了新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氛围。
此外,坚持联动调处,实现矛盾化解有温度,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群众信访诉求服务中心,通过民生微实事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情理法”相结合化解900多宗矛盾纠纷;坚持打防结合,实现平安守护有力度,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辖区警情连续三年同比下降,建成公安情报指挥合成作战中心,视频监控覆盖辖区全域,以智慧警务实现快速处置。
“平安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夯实东区街道法治社会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持续深化‘一社区一党建品牌’,进一步延伸和丰富‘四方平台’‘红心家风汇’等品牌内涵、服务范围,让基层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更凝聚民心力量。”周俊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