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 新闻列表
~~~——它们是来自北方的夏候鸟,不少是须浮鸥和黑翅鸢
~~~——受表彰的20人分别来自16个国家,均翻译、出版、创作大量关于中国的精品图书
~~~——
~~~——
~~~——

 
2023年06 15
癸卯年四月廿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3年06月15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江西通过搭建产业链条、集群规模化发展等方式,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活力
“莲花血鸭”“飞出”大山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起来,就是最好的传承”。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农业大省江西的广袤农村里,通过搭建产业链条、集群规模化发展、农旅结合引流等方式,古老的非遗正焕发新活力。

  在江西省莲花县,当地名菜“莲花血鸭”烹饪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广受欢迎。

  “以前农民桌上的家常菜,如今以预制菜的形式,跑冷链、进超市、上网店,俏得很。”57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国华说,为保证口味正宗,当地不仅出台了“莲花血鸭”地方标准,每年还会免费开设“莲花血鸭”烹饪培训课程,并举办烹饪技艺大赛,累计向外输送了数百位“莲花血鸭”烹饪师。

  完备的产业链条是“莲花血鸭”“飞出”大山的关键。“莲花血鸭”自热饭、拌粉、预制菜……在江西莲花血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各类衍生产品琳琅满目。公司董事长颜彭保说,公司联结了莲花县3个合作社、500多位农户,每天要消化6000多羽莲花麻鸭。在他小时候,父母要花费半小时做一盘“莲花血鸭”,如今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能产出3000份。在智能化、全链条的加持下,“莲花血鸭”从农村地头直接销往全国各地。

  农村非遗在创新传承中显得愈发年轻、有朝气,莲花麻鸭、辣椒、茶油等原材料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产业。

  “每年出栏2万多羽麻鸭,我以前愁的是不知往哪卖,现在只愁规模跟不上。”莲花县高洲乡黄天村养殖户谢树中说,随着“莲花血鸭”产业发展,麻鸭需求量越来越大。麻鸭售价也从每斤七八元涨到每斤十几元。据统计,目前莲花县每年出栏100多万羽莲花麻鸭,当地养殖户年均净收入2万元以上。

  集群规模化发展也是非遗从乡土走向外界的桥梁之一。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近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澧田镇枧田村村民李青家特别热闹,在李青的带领下,10多名村民开始为制酱做准备。李青一边清洗酱钵,一边盘算:“去年光酱姜、酱萝卜就卖了15万斤左右,今年年景好、生意旺,村里种的6000斤萝卜被预订一空,得多买些原料。”

  枧田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酱村”,产出的酱萝卜、酱姜、陈皮、蜜茄合称“和子四珍”,其制作技艺在2022年被评为国家“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近年来,澧田镇培植壮大非遗产业,连片打造特色酱村,形成集群效应,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统一挑选原料、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商标销售,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舌尖上的非遗”不仅丰富着人们的味蕾,还鼓起了百姓的“腰包”。枧田、西陂两个村600余户村民中,七八成农户以生产“和子四珍”为主业。截至2022年,“和子四珍”已成为初加工350万公斤、成品160万公斤、年总产值超3000万元的致富产业。

  有的地方还靠农旅结合走出非遗传承新路。走进丰城市铁路镇洪州窑碗泥岭非遗工坊,几名师傅正认真细致忙着手里的活,揉泥、刻花、上釉……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铁路镇陂上村村民蒋佳丽说,她负责雕刻工艺,在这上班不仅离家近,每月收入也有四五千元,不比外出务工差。

  非遗传承人甘泰之介绍,洪州窑碗泥岭被列为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及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当地还建立了洪州窑青瓷传承基地。碗泥岭每年能吸引游客5万人次。新华社南昌电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