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十九期获奖作品点评中,曾经说到视角选择的问题。平视、俯视、仰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主体和主题,用无人机航拍,更多的时候是利用其灵活机动的特点,进行从上到下的俯视角度的拍摄,当然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场所下,用无人机进行平视甚至是微仰视视角的拍摄。简建文拍摄的二等奖作品《天上人间》和彭磊铿拍摄的三等奖作品《盛夏晚霞》,都是用无人机飞到足够的高度后俯视斜拍的视角,拍摄不同天气状态下的中山城区大景,这样的视角,是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时最常选用的,适合呈现出广阔的全景,可以让人感受到广阔的视野和层次丰富的美感。
卓江华拍摄的二等奖作品《阻力训练》和王求拍摄的三等奖作品《金龙展演》,也都是用无人机进行俯视角度的拍摄,但与前面两幅飞到三四百米高拍摄的作品不同,这两幅作品都仅仅是飞到几米高进行俯视拍摄。《阻力训练》是用垂直向下视角的拍摄方式,清晰简洁地呈现出人物、影子、宠物狗、线条、色块之间瞬间的有机组合,《金龙展演》则是用微俯视的拍摄方式,呈现金龙表演与观众、建筑物的关系。这种无人机航拍方式,适合呈现画面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让人感受到画面中的现场感和人情味。同样让人感受到人情味的,就是罗泽坤拍摄的三等奖作品《感谢警察叔叔》,高考生与警察互相点赞的画面让人感动,这样的作品无疑是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无人机已成为摄影人的常备工具,但用好无人机需要想清楚:拍什么?什么时候用无人机?如何用好无人机?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对我们的摄影会带来更大的帮助。
文/本报记者 夏升权 图编/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