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两个结合”之于理论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百年大党如同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发。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理论创造,打开了理论和实践的广阔创新空间。
“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
总书记感慨:“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当我们走上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机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在追问:
一个源于欧洲的伟大思想,缘何能扎根世界东方的广袤土地,结出饱含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硕果?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坚定有力的回答。
从强调“文化自信”到提出“两个结合”,再到对“第二个结合”进行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与文明的高度加以创造和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结合”,打开了中华文化发展新空间——
“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玉华萌发”凌家滩遗址……
5月27日,“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上线,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移动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让大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