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牵手、跨岸“造链”,在深中通道等利好的不断加持下,作为中山的“东承”桥头堡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翠亨新区越来越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一批来自深圳的行业龙头率先行动了起来。近年来,已有中广核、江波龙、新益昌、华润燃气等超过30家带有深圳“基因”的行业领军企业先后落子。同时,随着今年翠亨新区1800亩的招商空间释放,一批优质项目、高质量企业纷至沓来,深圳企业抢滩翠亨新区的热度再度升温。
■土地等项目,“改”出2万亩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
6月25日,南头镇107亩“商住改工”地块所引入的两个制造业项目举行动工仪式,全力支持镇内重点工业企业增资扩产。据悉,这是中山首宗政府收储的百亩级“商改工”地块,两项目合计投资约4.3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新增近7亿元。
在创新中求变求进、逆向调整,充分体现了中山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决心,也意味着“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早在今年3月,中山宣布将推动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两大核心产业平台内的超5000亩商住用地调整为产业用地,并在4月推出了全省首创的“商住改工”支持类政策,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支持商业、住宅用地变更为工业用地。
为破解产业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中山全力加快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建设十大主题产业园,重点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重塑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截至今年6月下旬,中山通过“工改”拆除整理了超过2万亩的低效工业用地,腾挪安置企业610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约750亿元。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产业协作为重点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中山依托翠亨新区,规划总面积66平方公里土地,与深圳共建深中经济合作区。这一创新机制、重大平台将于本次招商大会上正式亮相。
■交通一体化,深中“水陆空铁”无缝衔接
6月11日,深圳机场附近矾石水道海域,风平浪静的水面下24米深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顺利推出,与E24管节实现精准对接,标志着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沉管隧道正式合龙。这座历经五年时间筑起的“海底长城”,让深圳和中山两市在伶仃洋海底实现“牵手”。
深中航空港项目合作签约、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正式合龙、中山-深圳盐田“组合港”新线路首航、深中城际加快谋划建设步伐……最近一段时间,中山与深圳的交通项目接连传来重大喜讯,这是深中两地携手推动交通一体化的缩影,更是一场高效务实的“双向奔赴”。
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今年5月,深圳、中山两市在持续推进“六个一体化”、共促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两市明确,要谋划推进“海陆空铁”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快深南中城际等重大项目谋划建设步伐。
为了更好迎接深中同城时代的到来,中山正着力推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水上交通等基础设施衔接转换能力建设,打造珠江口西岸高效、便捷、顺畅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实现60分钟通达湾区相邻城市。加快畅通城市内部“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中心城区与外围镇街、各镇街与深中通道30分钟通达;各镇街中心区与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间15分钟通达。
■服务无差别,400多个事项“深中通办”
“欢迎回家!”今年5月25日,欧普照明华南总部基地增资扩产项目签约仪式在中山市会议中心举行,从中山走出去的上市公司欧普照明“回家”了,这是中山企业回归的又一个重要时刻。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持久的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过去一年半以来,中山持续推进干部队伍转作风攻坚战,市领导带头当企业服务员,主动上门、贴心服务,坚定不移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社会氛围,干部队伍无私高效贴身服务企业蔚然成风。一批历史上因种种原因外迁的企业选择归来,足见中山营商环境改革发力之猛、触动之深,企业对中山投资信心认可度不断提高。
这样的积极变化,正是中山不断向深圳等营商环境最好最优城市学习的结果。推进政务服务“深中融合”,中山对标深圳、学习深圳、拥抱深圳,竭力打造与深圳同城化、一体化的营商环境。率先在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上线“深中融合互动专区”,强化与深圳“服务通”“数据通”,完成3120多个事项“网上可办”,96%事项实现“零跑动”,100项高频服务实现“秒批”;在广东省政务服务网建成“深中融合一体化”专区,以深中两地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生产经营、人才服务等领域超400个事项“深中通办”。
此外,中山依托企业诉求“马上办”全渠道服务体系,对深圳企业诉求实行“接诉即办、快速处置”,已受理深圳企业诉求超200件,87%诉求“即接即答”,企业满意率99%。
统筹/本报记者 郭锦润
采写/本报记者 陈伟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