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千帆竞发;湾区,百城竞渡。
6月20日,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实现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部署,带领全省上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本次大会决议中醒目点题了“再造一个新广东”。
这个提法,是在今年年初七,广东首个工作日,在全省召开的新春开年第一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正式提出:“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而本次会议正式写入了决议。
■大湾区要当源动力
笔者比较了一下去年12月8日召开的省委第十三届二次会议报告,本次报告中有了诸多新定位,比如锚定走在前列“一个目标”,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和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简称“1310”具体部署,落脚点在于“再造一个新广东”。
再造新广东的除了包括经济体量的倍增和科技实力的跃升外,报告还专门提出了“再造发展空间新优势”,从四个方面勾勒支撑新广东的空间格局,除了传统的对内对外高水平开放,即注重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为广东拓展空间外,还提出了深化粤港澳合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海上广东三个空间,相比二次会议增加了“海上新广东”这个蓝色动力。
特别是相比上次会议,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赋予了粤港澳合作中更高的定位,把二次会议“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表述提升为“建设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而且,粤港澳大湾区本身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笔者理解,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自身是世界一流湾区,它既对外展现了高水平开放,所以是增长极,它又对内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它是动力源。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是动力源,省委今年3月4日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四方面具体表述,其中三点基本都在讲广深,涉及中山也最凸显中山作为动力源之一的是“深化实施湾区通”工程,一是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近距离、同时拥有轨道、机场、港口群并不是每一座大湾区城市都可以实现。二是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三是深化民生融通和人文交流。四是健全规划政策实施体系。
通达时长、一体化程度、融合水平、项目落地也是动力源。
深圳、中山同属粤港澳大湾区,而且,深圳和中山同属于大湾区之中的黄金内湾。但是中山也清醒认识到同台竞争的珠海、东莞、江门和惠州也属于大湾区,我们距离增长极和动力源还有很大的差距。
就以项目转移为例,深圳今年以来几次重要经济会议都指出“更好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6月21日深圳市委传达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
但同时也提出“深圳将着力发展……飞地经济、楼宇经济……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抓项目建设,力争在每一时间段都有一批项目在谈、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在建、一批项目完工投产……抓面向全球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努力争取源源不断的企业、资本和人才汇聚深圳。”(发表于《求是》2023年第一期)。
还有2022年6月,深圳出台了《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11月又推出“工业上楼”计划,提出连续五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安置企业在高层楼房中工业生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
显然,各地抓紧腾笼换鸟的同时,深圳也在抓紧“扩笼增鸟”。
■全部城市都在融湾向深
产业转移根本取决于市场选择和政府引导两个原因,全国城市都在争取深圳这架强大的经济发动机产业外溢,成果如何?
以近7年(2016-2022年)深圳企业在大湾区各城市购地数为例。
一是从承载地看,深圳企业到惠州购地宗数最多达204宗,总面积约为732公顷;其次为东莞114宗,面积达532公顷;江门、珠海、中山则在40宗左右,成为深圳市转移企业的第二选择。
而另一份由深圳赛迪方略咨询顾问公司编制的《深圳市制造业迁移全景报告》表明,2016-2021年间深圳市累计有556家制造业企业注册地址整体迁移至其他城市。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等1520家重点制造业企业直接控股50%以上的子公司局部迁移。
二是从类型看,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企业在外购地297宗,占比约57.9%;服务业企业购地202宗,占比约39.3%。
三是从门类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购买宗地数最多,是深圳外溢规模最大的产业类型,占了迁移企业半壁江山,其次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约为35%,且逐渐成为转移主流。
当前深圳与惠州、东莞的产业匹配度较高且引发集聚,行业均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中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但明显还没有受到深圳的溢出红利。
在2023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中山仍是纬创、木林森、大洋电机和长虹这“四件套”上榜,这4家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16.8%,高于本届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增速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12.2个百分点,但和惠州超50%,东莞超30%,广州超20%的增速相比差距不小。反而深圳在占据绝对大头61家的情况下还增加了3家,抢了佛山、惠州各一个名额。
四是从体量看,深圳转移的产业规模大、产值高,由大中型或龙头企业引领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赛迪报告显示,在整体迁移的企业中有95.6%的企业注册资本超千万元,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占比75%,珠三角地区成为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外迁主要承接地。整体迁移方面,有81.4%的企业迁往珠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山市、东莞市和广州市。
五是从企业关注因素看,深圳产业转移一是注重选择产业基础好的区域,迁移企业中有76%留在珠三角地区,形成深圳市与周边城市“总部+生产”的发展格局。二是注重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大的区域,有利于资产升值。三是整体迁移企业更注重承载地政府的扶持措施。
因此深圳制造业企业“迁移”基本都落在深圳市的辐射半径范围内,与总部关系紧密,就目前格局来看,东莞到深圳市中心距离在50公里半径范围,惠州在80公里半径内,而通车后的深中通道将把中山从120公里纳入25公里半径内。
全部城市都在融湾向深,坐拥天时地利的我们当然要像龙舟赛一样百舸争流勇立潮头。
■中山可以做得更好
新古典理论认为,产业转移中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要素价格、政策补贴、区位可达性等均对企业产生驱动作用,决定企业是否迁移。
基于此,可将产业迁移的驱动因素划分为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联系因素三方面。市场因素包括生产成本与市场空间;联系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便利度、地理位置以及产业基础。
一是加快“工改”整备土地。中山的营商环境近年已大幅度提高,深中通道通车后的半径优势还需要叠加土地优势,才能迎接产业外溢。根据2022年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广深2021年工业用地地价每平方米均超过1500元,大湾区其他城市具有明显优势,但我市同样面临土地紧缺且强手环侍的局面,深圳企业在惠州、东莞和江门购地数量和面积均超过中山,没有土地,通车之日就是过道之时。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深圳产业招商工作总结》显示,大部分企业希望得到承接地政府政策扶持。中山可针对深圳外溢产业,采用全方位政策工具。还应针对转移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完善与精准的服务,对已经签约落地的企业存在市场经营困难的,经尽职调查重新协商确定监管条件后,采取友好政策,进一步吸引与推动产业转移。
三是加强产业链锻造。特别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匹配的产业链,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配套,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
四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精简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行政审批流程,打造企业服务中心,整合科技、经促、发改、工商、金融、市场监督等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五是建立常态化的政府间合作机制。构建地方间的联合招商机制,明晰两地的管理权限,构建税收与利益分享制度。打破城市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运用集聚性飞地、融合实验区、产业转移合作园等模式探索合作开发区。
中山没有想借一条通道躺赢,凭借工业门类齐全,土地整备初具规模,房价适中,教育医疗水平高的比较优势,以及干部的枕戈待旦,中山有信心在湾区竞争中做得更好。
(作者供职于中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