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图/本报记者 文波
●修书懂书,延续一方文脉
“体验活动主要是向公众分享古籍的文化内涵,讲述古籍修复的工作步骤和特殊工艺,提供古籍修复体验,培养更多对古籍修复感兴趣的人。”黄国英这样谈起做“指间的历史”——古籍修复计划公益项目的初衷,目前这一项目荣获中山市第十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市级优胜荣誉,是唯一一个镇街版块入围市级优胜项目最强公益候选名单的项目。
公益讲堂现场,慕名而来的市民坐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眼前就是古籍藏书,书香仿佛扑面而来。在黄国英看来,古籍修复技艺传至今日,已成为体系比较完善的专门技术,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比较系统地培养修复技术人才,古籍修复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正在逐步推进。但由于该专业有其特殊的技术特点,因此对从业人员要求颇高,“修复古籍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还必须具有灵敏的双手、良好的眼力、高超的技术及一定的文化修养。”不仅如此,黄国英认为修一方古籍便是在保一方文脉,因此从业者还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古籍的装修一般须采用整旧如旧的方法,这样才能保留原有的时代风格。”讲座现场,黄国英特意让听众亲手操作起上墨、揭纸的步骤。公益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黄国英更多的是希望从中觅得“有缘人”,“我们希望通过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古籍修复,再留下一批愿意加入到古籍修复行列中的人,一起着手修复古籍,传承技法的同时,让古籍影响更多的人。”
●汲古慧今,以传统反哺现代
当黄国英在讲台上展示修复技法时,丈夫孙永锋正在一旁用心协助,拿出收藏的明清书籍,向听众一一展示修复后的书样。
万卷楼里有藏书超3万册,涵盖历史、文学、军事、名家书法、雕刻建筑美术、药学、各类教科书和中山县志等诸多类别,光是清朝、民国时期出版的古籍就有5000余册。“我们不仅要把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保护、保存好,还要让它们为社会所用。只有服务读者,才能体现这些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价值。”孙永锋藏书,但他不是为了将书“藏”起来,“我们会定期开读书分享会,也会开放给学生们阅读,这些书籍都是滋养他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书看多了,思考就多了,对于文化的自信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不仅开放空间共享、图书共阅,孙永锋日常还会举办“万卷课堂”讲座,面向港口镇内的中小学生及其家庭,围绕红色故事、仁爱孝悌、诚实信用等主题开展分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夫妻两人不拘于传统的遗产保护与传承,更希望通过文化的研究与阐释,让“古籍真正被用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也成为激发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源头。”
●年复一年,因热爱而坚守
分享讲座渐入佳境,主讲和听众似乎都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日头已高照。小花园渐渐热得有些坐不住人。两个多小时过去,讲座已接近尾声,现场的听众却流连不舍,“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古籍修复,一开始是因为好奇,但看到这些古籍和老师们的分享,感受到他们的情怀,更被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感动。”听众曾女士这样说,“这些精细的步骤和工艺之下,其实是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热爱和坚守。”
一期一期的古籍修复分享和万卷课堂将会一直开下去,“汲古慧今”,他们正用自己的努力,让书写在故纸堆里的文字不再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