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李春雷结合多年来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丰富经验,以深中通道报道为切入口,与中山读者分享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山故事的方法,并现场为文学爱好者如何走出写作困局开出良方。他希望广大文学爱好者能积极探索、深入思考,用写作记录家乡、社会的发展变迁,以纪实之笔用情书写身边的中国故事。
“到中山已经有十来次了,在心底我其实是把中山当成了第二故乡。”讲座中李春雷回忆起与中山的深厚情谊,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由他创作《寻找红衣姐》,便在中山采风时以中山好人冯欢娣为主人公写的纪实作品名篇。讲座中,李春雷从素材选择到采访经过的创作过程向读者娓娓道来,“什么是中国故事。不要把它看得很高远很神圣,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就是中国故事。”李春雷还鼓励中山的读者与创作者,放眼生活,多记录生活,记录身边故事,写出自己的“中国故事”。
讲座开始前,李春雷风尘仆仆地从深中通道工地赶来,他正着手书写这项超级工程的纪实文学。也因此,他与中山的缘分又进了一层。“深中通道西头连接着孙中山先生的老家,东头连接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中间是文天祥笔下的伶仃洋,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在这片海域上,这座大桥上,就蕴含着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在李春雷看来,深中通道既有最现代化高科技的技术,也包含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深中通道的故事是现代化和传统的结合,是24公里道路外的文化和历史,“我想明年6月份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亮丽的深中通道,我也争取在通车之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奉献给大家。”
李春雷认为,中山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在文化里有着非常独特的气质,它沉静、稳健,有传统,更有历史,是大湾区中最闪亮的一颗明珠。深中通道建设通车以后,中山很快就会和整个大湾区从经济上融为一体,在文化上更加闪亮。他鼓励在座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能放眼生活,深度思考身边的故事,试着将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投放在深中通道所在的这片海域上,这座大桥上,“试着去思考,试着去写作,我相信你们会有各自不同的收获”。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见习生 颜子怡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