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本报记者 谭桂华
文/本报记者 谭桂华 余晓霖 徐钧钻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中国国民党中评委、台湾“一带一路”经济促进会理事长汪诞平:
与大陆携手推动经贸,才是台湾的明智选择
汪诞平指出,最近这两年,民进党当局配合美国企图对大陆“脱钩断链”,在这样一意孤行的策略下,两岸的经贸往来确实受到影响。今年上半年,两岸贸易总额1051亿美元,同比减少26.27%,7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又减少16.3%;同时,台湾的整体经贸也连带受挫,除了出口连续11个月负增长,制造业生产指数也连续8个月呈现两位数衰退。“台湾当下的经济低迷,其实反映出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性。”汪诞平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把握大陆发展的机遇,加强两岸经济深度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才是台湾明智的选择。“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绝对不应该、也不可以走回头路。”汪诞平说。
●台湾中华妇联委员会主任委员雷倩: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天下为公”一脉相承
雷倩从孙中山先生的历史眼光出发,梳理了中华民族百年发展变迁的印迹。雷倩以中国铁路现代、高铁连通大陆桥为例,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规划和博大胸襟,是西方国家所不了解的。“对于他们来说,国强必霸。他们用船坚炮利去打开别人的市场,用所谓的商业规则打开全球商业市场。然而,中国所发出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在分享互通互联带来的发展机遇、资金和技术。”雷倩表示,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建立了以经济商贸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不涉及各国政治社会体系;建立了以国际合作基建互联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现出济弱扶倾的博爱情怀,这与孙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的主张一脉相承。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盛九元:
两岸经贸关系必须回归正常化规范化
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是具有两岸特色、促进两岸区域经济合作有序推进的市场开放措施,旨在逐步实现两岸贸易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盛九元分析,ECFA早收清单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利好。据海关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ECFA每年给予台湾的关税优惠高达55亿至62亿元人民币。关税的减免不仅促进了两岸贸易的显著增长,使得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也带动了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助推台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ECFA签署后,两岸贸易对台湾GDP的贡献率从92.4%升至183.2%,可见ECFA对台湾经济的正面影响。
盛九元指出,如果民进党当局希望维持ECFA框架、摆脱当前台湾经济的困境,就必须解除对大陆相关产品进口的不合理限制,同时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恢复两岸经贸谈判,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规范化。唯有如此,两岸经贸关系才会回归正轨,否则造成的损失只能是台湾企业与民众承担。
●台湾地区新闻事务主管部门前负责人、中华经济研究院知识经济发展中心前主任钟琴:
推进两岸产业交融、产研学人才交流
钟琴介绍了两岸产业交流的起始与现况,分析了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钟琴结合大陆宏观布局与突围策略,提出逆全球化无法抹杀两岸之间既存的市场需求,在这一潮流消退之前,市场自然会作出调整,以满足持续存在的需求。钟琴指出,台湾的产业强项集中在通讯、机械等领域,如何在此基础上融入大陆本土的新兴产业,成为新兴体系供应链的一员,是近期台企的必修课题。至于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周边可能衍生的小微新创商机更是不可限量。“回到实践层面,所有这些都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如何促进两岸产研学人才交流,储备能量潜力,无疑是另一项重点工作。”钟琴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选择战略新兴产业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林江在《推动“湾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抓手》主题发言中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他建议一要明晰中山市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面对 “双区”和深中通道建设等历史性发展机遇,中山需要探讨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定位。中山市委市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一盘棋”考虑中山如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之路。二要明晰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5G、智能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与布局,政府的顶层设计很关键。中山要立足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级”,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三要聚焦自身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制定清晰产业升级路线图,进一步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存量调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量工作。在招商引资、土地供给和项目扶持上,根据上述的顶层设计“创链、共链、融链”,提升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升级的“产业链配套服务能力”,写好“工改”的“后半篇文章”。四要做好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储备工作。随着产业越来越先进,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提前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储备。五要加速“融湾融深”的步伐,前瞻性规划深中产业带,做好配套服务,依托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提升中山的政务服务效能,积极参与湾区城市的分工和融合,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台湾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
两岸没有经贸关系就没有实质的交流
张亚中将政治和经济比喻为“一辆车的两个轮子”,要齐头并进才能稳步向前。他认为,经贸关系是两岸关系的压舱石。没有经贸关系,就没有实质的交流;但如果只有压舱石,并不能保证船舶一定可以顺利航行。两岸本来就同文同种,血浓于水,地理位置又是一衣带水、紧密相连,如何强化两岸的社会连结,格外重要。面对多重困境,两岸经贸关系可以通过政治力着手、从社会力切入,促进全面稳定发展。在政治力方面,台湾必须有一股力量,不断提醒台湾民众,有了和平,台湾经济才有长期繁荣稳定的可能;台湾还需要有一股力量,能够提出确保台湾和平的主张和方案,而不是只把和平挂在嘴边。在社会力方面,则包括更广泛、更深入的多重领域,两岸同胞可在旅游、商业、医疗、教育等各方面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亲民党党务顾问、时事评论员黎建南:
建构更高层次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
黎建南认为,要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共谋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是,两岸应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全面恢复对话协商,推动ECFA的实施,建构起更高层次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局势千变万化,只有经济实力才是各国与地区决胜制变的关键。台湾要想经济稳定发展、民生乐利安康,只有两岸合作发展才是正道。据了解,台湾企业希望保持两岸良性关系,与大陆携手并进,合作共赢。”黎建南坦言,尽管两岸经济合作在实践上有很好的进展,但从实际效益分析,两岸经贸连接仍可加深、民众经贸的直接参与仍可加强、两岸合作的制度体系仍可改善。
对此,黎建南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立新的两岸合作观。“这几年我遇到一些在大陆白手起家的台湾青年,他们说在大陆不是要优惠,而是要机会。”黎建南指出,推进两岸合作深化应秉持更开放、包容的态度,打造两岸共同机会,厚植双方共同实力与实益。二是健全两岸合作制度体系、创新两岸合作机制。黎建南指出,可以通过市场的有效开放和两岸协商平台的积极运作,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中山市工商联主席、中山市总商会会长、广东毅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燕航:
发挥中山民企和台企优势,携手开拓市场
张燕航认为,中山民营企业与台资企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中山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广大民营企业和台资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张燕航建议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交流合作。一是在做大做强新“十大舰队”上主动展作为。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范引领和聚集效应,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二是在巩固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合作发挥优势。中山很多民营企业长期以来深耕国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需求反应灵敏,拥有比较完善的销售渠道;台资企业多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尤其是在中高端国际市场的开发上具有很强的实力。三是在孕育培养年轻一代企业家上同心聚合力。当前中山民营企业和台资企业都已进入代际传承的高峰期,加强企业二代的培育和接班,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广东弘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仁宏:
加强两岸产业互动
推动两岸青年合作共赢
台湾青年该向谁学习?未来十年商机在哪里?两岸青年如何合作?发言伊始,马仁宏抛出3个问题,通过逐一解答向在湾区创新创业的台湾青年给出建议:要提升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掌握与熟悉当地政策,建立自己在大陆的朋友圈,同时持续强化在台湾的朋友圈。
以自身所在企业的塑机智能制造为例,马仁宏畅谈了对两岸产业互动的思考。他介绍,弘讯科技起源于台湾,依托台湾地区的科技和产业优势,与大陆优秀团队的共同努力,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和行业经验。当前,该企业正以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全面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为契机,以技术产品储备为基础,以人才梯队力量为支撑,开发各产品与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作为这一发展过程的见证者,马仁宏感慨,产业合作是实现两岸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强两岸产业互动,建设共同市场,有利于深化两岸青年合作共赢。
马仁宏建议,中山可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不断拓展产业空间,用心用情做好对企服务保障,全力支持在中山的台企增资扩产、发展壮大;广大在中山的台企也需加紧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积极抢抓国内新一轮发展机遇。
●台湾华梵大学人文教育中心教授杜震华:
期待大陆出台更多政策吸引台湾民众
杜震华期待大陆出台更有效的惠台措施,为两岸融合和统一发挥更大效果。他表示,在全球经济低迷之时,两岸更需要加强交流、优化产业融合路径。“有相当数量的台湾同胞并没有到过大陆,大陆可以提出更完整、更周全的举措,鼓励吸引台湾民众到大陆观光、工作,增进了解,互利双赢。”杜震华还建议,由大陆主导,办一所两岸合作大学,汇聚两岸高端人才,打通交流壁垒。此外,还可以经贸组织促进两岸经济融合。例如推动大陆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应可带来另一波台资“登陆”的现象,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台企对细致精微的追求,会为大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助力。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梁士伦:
打造台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
改造升级“中山样板”
梁士伦指出,中山市台资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超过80%,大多集中在五金、机械、制鞋、制衣、照明、运动器材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下,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通过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流程再造、提质升级,赋能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将成为台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加快数智升级,梁士伦提出了符合实际、可行性强的具体对策。以建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为牵引,中山可构建数字化工作委员会、建设台资企业数字赋能中心以及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企业,打造台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中山样板”。
此外,梁士伦还建议中山主动对接台湾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动两岸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构建两岸企业数字化平台,打造契合行业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推进机制,引导台资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