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2023年10 16
癸卯年九月初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3年10月16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对中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定位目标的认识
  邝光荣

  近日,省政府批复《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支撑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我们该如何深化认识和把握这些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定位目标?

  我们要认真分析定位目标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内涵,首先其在空间尺度单元上从珠江口东西两岸到省沿海经济带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层层扩展延伸,然后在使命内涵上从实验区到枢纽城市再到重要一极的逐步拓展深化,再者“实验”强调的是改革示范作用,“枢纽”强调的是连接扩散作用,“极”强调的是引领带动作用,最后其也有其共同点,都是重在突出区域性功能角色,从而带动全局的突破发展。换句话说,我们要跳出中山来看中山、来谋划中山,更好地承担自身在全局所需中的“关键落子”的使命任务。

  一是要以一体化为重要抓手,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示范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表明,距离是制约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交通设施的效率会极大影响区域要素的流动和协作。受制于珠江口两岸过江通道的长期不足,两岸经济社会人文交往联系的巨大显性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释放、潜在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够、联动性不足问题愈加凸显。尤其是,珠江口西岸在人口规模、经济体量等方面,比珠江口东岸还存在显著的差距。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珠江口天堑变通途,将加速畅通两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彻底重构两岸的交通区位版图和区域经济布局,构建形成两岸半小时经济生活圈,为中山等珠江口西岸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有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要通过改革创新,推进体制机制的软联通。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是时代的召唤,改革创新发展实验区花落中山是历史的必然。去年10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市政府签署《深圳市中山市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同步印发《深圳中山战略协作第一批重点事项(项目)清单表》,引领深中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中山聚焦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六大方面,主动靠前一步,主动先改一步,扎实推进深中一体化,实验区建设不断呈现新气象。要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优最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用好改革的关键一招,拿出创新性举措,破除掣肘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造与深圳“近零”差别、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要创新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深中合作创新区,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新型园区运管机制。进一步拓宽全球联合招商、驻点招商等渠道,探索设立产业融合发展基金、链长制联盟等,深度对接深圳“20+8”重点产业,做实做强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共同构建安全韧性、优势互补、共攀高峰的一体化产业生态圈。要提前研判、有效应对深中通道带来交通组织和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完善与深中通道衔接的高快速等多层次路网,规划建设高效一体便捷的公共交通,合力将深中城际等纳入上位规划。1979年深圳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口总量差不多只有中山的三分之一,经过40多年的创新发展,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创新驱动在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城市跨越式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并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体化系统地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借势借力引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和以风投创投为特色的科技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示范推进两岸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要围绕小切口的民生实事和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探索建立成本合理分担、风险合力防范、矛盾合作调处等机制,不断拓展深化“跨城通办”“跨城同享”“跨城互认”,示范推进两岸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和重大平台发展规划,促进深中两市重点规划协同编制和组织实施,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提供重要的规划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深化与跨珠江口临界片区尤其是宝安区、南山区等区域的对接合作,加强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的规划、规则、政策衔接,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机制。珠江口两岸的融合,关键在人的融合,更关键在干部改革创新观念的融合。要主动向深圳学习,主动接轨深圳,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增强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本领,锻造一支实验区建设的干将铁军。

  二是要突显枢纽城市的连接功能作用,做实做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这篇大文章,高水平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广东大陆海岸线达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沿海区位条件优越,海洋海港资源禀赋良好,是典型的以海洋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省份。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规划建设涵盖珠三角、粤东西等沿海地区,总面积达12.09万平方公里的沿海经济带,旨在打造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海洋经济竞争力核心区、“一带一路”倡议枢纽和重要引擎、陆海统筹生态文明示范区、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世界级都市带。该规划提出要提升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片区的整体发展能级,要求中山建设“连接珠江两岸和粤西地区的枢纽”。所以,我们要站在推动沿海地区建设世界级都市带、提升珠三角整体发展能级、畅通珠江两岸和粤西枢纽联系等的战略和大局高度,主动把握发展大势,突出枢纽的功能和作用,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在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上彰显中山担当、中山作为。尤其是,如何紧扣“枢纽”这个关键,高起点规划建设枢纽型城市经济体,有效避免“通道经济”“过道经济”,成为新时期中山必须回答的定位命题。要主动承接深圳、香港等珠江东岸的高端要素资源外溢,全方位扎实推进深中一体化和合作平台建设,谋深谋实规划建设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推动一批标杆性、具有示范意义的合作项目尽快落地、收获早期成果。要紧紧依托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南中城际等区域性城际交通大动脉,进一步优化提升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等重要区域板块的国土空间和城市功能布局,推动TOD(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和站城产人融合发展,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创新承接载体,建立科研成果“沿途下蛋”机制,构建沿海环湾高质量发展动力轴带。要坚决打赢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攻坚战,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山建设珠江两岸产业连接枢纽提供更加坚实的有力支撑。要进一步强化西接功能,深化与江门、阳江等城市在交通干线路网完善、产业链和工业园区共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保护等方面对接合作,积极探索“飞地和反向飞地”产业创新协同模式,谋划跨西江生态经济走廊和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力构建新型产业协作关系,增强和发挥中山连接枢纽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要抢抓制度型开放机遇,大力实施南联战略,主动加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规划、政策、机制、资源、项目等方面的对接,深度谋划布局南部战略性对接合作平台,打造“不是横琴的横琴”。聚焦中珠跨界道路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协同、临界片区规划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重点,深化与珠海等城市的联动共治,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着力增强南部城镇综合实力,共同提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发展能级。要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教育和创新等优质资源,积极推进南中城际、广州经中山珠海至澳门高铁等项目,深度参与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加强与佛山等共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书写北融发展新篇章。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强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镇兴村“1388”行动,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和和美乡村,提升内部镇街间、重要经济板块间的统筹协调发展能力,增强城区的首位度,下大力气破解城市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着力增强现代化城市对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枢纽城市的扩散连接功能。

  三是着眼于特色极、功能极和增长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公开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在“空间布局—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格化空间格局”章节中明确提出,“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在接下来的“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节中又提出,优化提升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发展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由此,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中山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从大湾区网络化空间布局的角度看,中山不在极点(港深、广佛、澳珠)引领带动、中心(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辐射带动的体系当中,属于重要节点城市的范畴。故我们不能从城市空间等级去理解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或许,我们可以回到《规划纲要》本身,从重要节点城市的要求出发,去挖掘城市鲜明的特色、互补的功能和更具竞争力,从而构建大湾区发展的特色极、功能极和增长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共建人文湾区;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塑造健康湾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山作为孙中山先生伟人故里和以伟人命名的城市,在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凝聚海内外广泛共识,共谋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特色优势。尤其是,以孙中山文化资源的“软实力”“巧实力”,能够有力撬动国际大循环的相关优质资源,为大湾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建设贡献独特力量。前不久,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以“弘扬中山先生奋斗精神 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在中山成功开幕,引得全球华人瞩目和热烈反响。要坚持规划引领、彰显特色、专业运营,整合开发中山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璀璨的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岭南特色水乡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等资源,丰富“文化+”都市休闲旅游消费应用场景,擦亮孙中山故里旅游区5A级景区品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和消费中心。要促进孙中山文化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化,推动台资台企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峡两岸经济、科技、人文等深度交流合作,谋划建设孙中山文化交流与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创新区,更好链接全球华人华侨资源,创造条件争取翠亨新区上升为国家级平台,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特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依托中山科学城、生命科学园、国家健康基地等载体,以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等为重要牵引,合作共建深圳—中山创新轴和广中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动力澎湃的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的功能极,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重要力量。要树立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和全生态体系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运营十大主题产业园,提升高端产业的承载和再生能力。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聚焦重点方向和优势领域,大力推进家电、五金、照明等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旧动能转化,锻造新时期的产业“十大舰队”,塑造珠江西岸大型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引擎,打造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地的重要增长极。

  (作者供职于坦洲镇,系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