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焦点 新闻列表
~~~——
~~~——

 
2023年10 23
癸卯年九月初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3年10月23日 焦点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聚焦老年人的需求导向,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供给,让老有所助、老有“医”靠
“私人定制”打造养老“服务圈” “医养结合”托起幸福“夕阳红”
火炬区联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三角镇敬老院,76岁的杨姓老人正扶着助行器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缓慢行走。
老人们在健身室里体验按摩椅。
  “妈妈,我下班就来接您,要听话。”10月18日上午9点,高女士从火炬开发区尚城驱车,不到10分钟,将91岁的老母亲谭心(化名)送到联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后,高女士如释重负,轻轻松松上班去。

  高女士在火炬开发区从事健康产业工作,15年前,将母亲谭心从辽宁沈阳接到中山照顾。近年,随着母亲老迈,轻微失智后,她日渐感到力不从心。既要兼顾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她被压得时常喘不过气来。今年3月,得悉火炬区联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可为老人提供社区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长期照护等服务,她便将老母亲送到这里日间托管,她的生活得以喘息。与母亲的关系也变得没那么紧张。

  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作用,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助餐、保健康复、上门家政等一站式服务。许多像谭心这样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有了就近落脚处。

  10月是全国“敬老月”,记者日前分别采访了中山市民政局、中山市卫生健康局,从中了解到,根据今年“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民生实事工作部署,目前23个镇街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聚焦老年人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托、日托、助餐、保健康复、上门家政等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在三角镇敬老院等10家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积极融合,让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更有“医”靠。

  统筹/徐钧钻 张房耿

  文/本报记者 徐钧钻 周映夏

  实习生 甘耀扬 张亦晴

  通讯员 钟民轩 吴荣开

  图/本报记者 王云

  【居家养老】

  托养服务让老人心情更愉悦

  “我们四代同堂,旁人看起来很幸福。辛苦只有自己知。”高女士说,随着孙子的出生,她既要兼顾工作,又要照顾孙子,母亲谭心被诊断为轻微失智后,时常感到压力。工作和生活千头万绪,每天还要照顾母亲洗漱、吃饭和吃药,有时难免照顾不周。“比起照顾老人的体力劳累,更让人难受的是心力交瘁。”高女士说,母亲半失能后忽然变得孩子气,对她也不够理解,常有微词甚至指责。这时,她的委屈无处说。

  入住联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后,谭心每天享受专业护工的专业照料,午休后还可以在这里唱歌跳舞。谭心对记者说,她曾是一名通信兵,在老家工作的时候,最喜欢跳交谊舞。随女儿来到中山后,找不到志同道合的老伙计,生活过得很苦闷,难免对女儿撒气。在这里托养后,心情更愉悦了。“现在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照顾一名半失能或失能老人来说,寸步不离的陪伴可能会将爱压垮,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可让爱有了呼吸的可能。”联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郑晓玲说。

  记者在联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看到,除了针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托养服务外,这里还配备了香山长者饭堂、长者学堂、健身室、保健康复等功能场所,每天都有200-300名社区老人来到这里,享受居家康复、运动健身和助餐服务等。“这里有康复师常驻,自从来综养中心锻炼和理疗后,我的风湿关节炎好多了,最近变天也没有过去难受了。”一旁运动的郑叔如是说。

  为老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西区吴阿姨前几年也很苦恼,她相濡以沫大半辈子的老伴吴叔患上了脑退化,患病后忘记家人,注意力不集中,生活逐渐不能自理,其他肢体功能也随之退化,这让吴阿姨感到很无力。

  西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侯雅梦还记得几年前在西区长者饭堂遇见吴阿姨的一幕。吴阿姨一脸愁容诉说着,曾是优秀教师的丈夫患上脑退化症后的表现,泪水夺眶而出。看着桌子上的食物,忘记了如何使用筷子;拿起手中的笔,再也不记得怎么写字;走到洗漱房脱下了衣服,却不知道自己要洗澡……过去,吴阿姨很崇拜丈夫,如今要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丈夫,活得“筋疲力尽”。

  脑退化是不可逆的。西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从2016年开始重点关注了社区认知障碍长者家庭照护问题,在提供食、住、娱、医、养多位一体的“一站式”养老服务中,她们为脑退化长者提供了“私人定制”照顾者支援服务。

  侯雅梦和团队多次上门指导,为吴阿姨量身定制一套照顾支持服务。在家里张贴各种提醒字条,用心指导吴阿姨用优势视角“唤醒”吴叔的“家庭功能”。“我们鼓励吴阿姨尝试让吴叔承担一些晾衣服、煮饭的工作,抽出时间专门陪吴叔练字说话,用鼓励式的语言唤醒他的功能。”侯雅梦说,与教育小朋友不一样,脑退化老人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差,所以这些技巧和心理压力疏导,需要“一对一”指导。

  西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和中山市人民医院合作,常态化开展社区脑退化筛查、认知障碍知识普及、照顾者支援服务和个案服务。对辖区的普通老人,有初步认知障碍倾向的老人,已确诊患有脑退化的老人及其照顾者分门别类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对许多老年人来说,其他服务各有所需,健康服务最受欢迎。”在古镇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表示,社区长者普遍患有肩颈病、腰椎病、类风湿等疾病。今年开始,该中心积极链接康复资源,每周两天固定时间提供艾灸、针灸、经络推拿、特定电磁波治疗等服务,深受老年人欢迎,“每周预约都爆满。”

  “今年以来,我市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升级改造,完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养老服务实现从‘有’到‘优’,质量稳步提升。”中山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科负责人介绍。

  【机构养老】

  “医养结合”吸引港澳籍老人入住

  过去,“在敬老院不能看病,在医院不能养老”是机构养老的痛点。近年来,中山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深入推进老龄健康服务,从打造“三融合”(即医防融合、医养融合、康养融合)医养结合新局面着手,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打造医养结合“中山高地”,先后打造了10家医养结合机构。

  三角镇敬老院是今年的新试点。10月20日上午,在该院的一楼,76岁的杨姓老人正扶着助行器在走廊缓慢地行走,“我现在能走几百米远了,比在家里长期卧床好多了。”老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杨姓老人是三角镇东南村人,今年2月初在家中摔伤致左股骨骨折,在医院进行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但出院回家后,因长期卧床加上本身脊柱后突,形成了严重的背部压疮。老人的子女都要上班,平时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更不懂专业护理,了解到三角镇敬老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后,今年8月初把老人送了过来,“老人刚来时背后有压疮,烂了一大块,医护人员每天给他进行压疮清创护理,创面很快好转。”三角镇敬老院相关负责人胡言芳说,养老院护理员精心指导老人术后康复锻炼,经过三角医院骨科多次的康复指导,老人目前恢复情况理想。

  103岁的刘阿婆是三角镇敬老院最年长的老人,是香港籍人士。老人的儿子在三角镇办企业,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多年前就把她送到该院,至今已经13年。

  “儿子每个星期都会接我出去喝早茶,在这里生活就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幸福。”见到护理员走进房间,老人就拉着她的手说个不停。

  据介绍,三角镇敬老院现在住了69位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位。每天,院内的护理员都会带着老人出去晒太阳、做游戏或者唱歌,还会经常陪他们聊天,并将老人锻炼、生活的照片和视频发给家属。因为良好的环境和服务,医养结合“新模式”推行后,除了本镇和周边镇街的老人,三角镇敬老院还吸引了3位港澳籍老人入住。

  打破制度、人才和信息的“医养围墙”

  三角医院和三角镇敬老院只有一墙之隔。今年2月份,经三角镇政府委托,三角医院正式托管三角敬老院,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通过多种手段打破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管理、人才、信息和服务的“医养围墙”。

  “我们致力打造集医疗、康复、养老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三角医院院长潘銮昭表示,托管后,医院委派高资历医护骨干在敬老院驻点,在管理上、服务上不断完善提升。他们还组建专科服务队伍,每周两次医生、护士联合大查房,利用仅一墙之隔的便利条件,开通绿色通道救治,为术后老人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和定期随访。“除了查房和随访,特殊情况我们随传随到,护理员会帮老人去医院拿药,避免了老人走动。”

  潘銮昭表示,接下来,三角医院还计划在敬老院建设老人娱乐活动中心及康复训练中心,丰富生活的同时提供康复功能锻炼的指导,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安装智能化养老设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能信息化养老平台,通过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以及合理分析,实现以医养机构为中心,把服务延伸到居家养老,拓展医养机构养老范围,实现医养结合智慧化,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欧阳刚劲说,近年来,我市聚焦老年人的需求导向,结合镇街资源、老龄人口规模等实际,不断规范创新医养结合的新模式,目前,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协议服务及托管服务等医养结合工作模式不断成熟有效。

  我市还完善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提高医养结合服务保障力度,制定《困难空巢失能老年人照护补助工作方案》,修订完善《中山市特定老年人家庭病床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特定老年人家庭病床的受惠群体,从原来5类扩大到8类。本着“兜底线,应建尽建”的原则,截至2023年9月,实际建床数为287张。

  此外,中山坚持打造过硬队伍,加大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实用型人才培训,提高医养结合从业人员岗位技能。欧阳刚劲表示,中山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行业组织开展医养产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康复医疗服务及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不断提高医养结合人员的专业水平。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