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读《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有感
~~~——
~~~——

 
2023年10 30
癸卯年九月十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3年10月30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产业升级少不了数字化
  陈伟杰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升级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产业升级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化作为当代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山“1388”行动中,对产业升级就重点提出了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对此,笔者浅谈几点认识:

  ■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认识数字经济

  过去一段时间里,数字经济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以,我们要理清楚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三者关系。对于三者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下称《数字经济分类》)中得到答案:

  首先,是数字经济的定义。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其次,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定义。数字产业化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如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大类,对应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的26个大类、68个中类、126个小类。产业数字化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数字商贸、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对应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的91个大类、431个中类、1256个小类。

  最后,是三者的关系。《数字经济分类》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数字产业化也成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数字化,体现数字技术与国民经济各行业产生深度渗透和广泛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成了互补关系。

  ■从数字数据洞悉中山数字经济情况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指出,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提速。总体看,2022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个世界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总量为3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8%,较2016年提升约1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7.6%,高于GDP增速5.4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持续带动5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86.4%,较2016年提升2.1个百分点。从国别看,2016年—2022年,美国、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数字经济规模分别增加6.5万亿、4.1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5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德国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连续多年高于美中日韩4国,2022年达到92.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22年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1.5%。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与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9.2万亿元和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数字经济的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其中,三二一产数字经济渗透率均有提升,二产渗透率增幅与三产渗透率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服务业和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引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数字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构建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型经济形态,并且将继续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华三集团数字中国研究院《城市数字化发展指数》2023年和2022年分别对257个、241个城市的数字化发展做了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山排名情况:城市优势总分及一级指标(包括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2023年和2022年都是位列55。其中,我们重点关注:①数字经济2023年位列47,2022年并未有专项统计;②数字产业化:2023年位列37,2022年位列41;③产业数字化:2023年位列122,2022年位列120。从报告及排序中看出,中山数字经济距离排在前列的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数字产业化仍有较大空间,产业数字化差距相当明显。在2023年的产业数字化指标中,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位列19、制造业数字化位列50、服务业数字化位列37、农业数字化位列235,制造业数字化已进入发展阶段,农业数字化仍处于初步阶段。

  据报道,在制造业数字化上,中山市政府于2022年发布了《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并推出“数字贷”平台,打通了与银行业务间的信息壁垒,目前市工信部门已联合11家银行发布16个金融产品,并设立了5亿元规模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今年以来,共完成80多个“数字贷”备案,共有6.42亿元贷款需求,已授信额度近5亿元,带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政府政策出台实施、资金等配套等举措,中山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建设将越来越多,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将持续向好。

  ■锚定而动补齐产业数字化短板——农业数字化

  农业是一个由水土资源、生态、工业和生物科技、劳动力、社会经济等要素共同支撑的复杂系统。纵观全国,农业数字化是一项多业态交互、多主体协同、多技术融合、多政策联动的复杂系统工程,对于我们而言,同样面临统一协同的系统性尚未建立、农业数字技术集成和应用开发相对单一、数字农业创新不足推广缓慢、务农主体数字化素养能力不足、主动性不强,与数字农业建设衔接不畅等诸多挑战和困难。所以,农业数字化是在一个复杂的体系上进行改造升级的世纪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对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锚定而动,农业数字化升级需要政府、机构和农主(务农主体)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一起把“短板”补齐。

  从政府层面上看,近几年的顶层设计逐步得到了强化,《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出台为农业数字化奠定了政策基础。到地方政府上,我们要不断持续发力,关键点是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发展的趋势,做好调查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的农业数字化规划、意见、措施、实施办法等,并做好相关资金或者金融配套方案计划,也可以为农业数字化提供资金支持。在刚结束不久的全省首个举办乡村振兴招商大会——中山市首届乡村振兴招商大会就是政府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坚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其次,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根基”是在数字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强和完善乡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网络的覆盖率和质量,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保障;第三,“农业是我国的发展根基”,发展农业数字化,建设农业数字化平台必须要牢牢的“掌握”在政府的手中,重点是要狠抓市场监督,也要强抓信息安全防范,关键是重视数字农业人才培养,重要是做好农主的宣传引导工作。

  从机构层面上看,目前,在农业数字化领域里面,渗透率较高的集中在信息通信技术公司,主要是提供软件服务和交易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字节跳动等。除此外,机构可以包括由金融机构、学术机构、投资公司等。对此,建议相关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文化理念,一是开展及加大技术研发:积极开展农业数字化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智能化的农业装备和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数字化;二是提供技术支持:可以为农主提供数字化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帮助农主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问题;三是打造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智能化提供农业资讯、市场行情、科技信息等服务,帮助农民获取更加全面的农业信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从农主层面上看:首要是主动积极参与。农主积极参与是数字化实现的前提,通过配合政府开展和运用机构的措施,更有利于共同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第二,提高自身数字化技能。学习数字技术知识,掌握数字农业的技能和方法,与政府、机构相互合作,将自身的农业优势与数字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第三,组团协同发展,农主可以运用村集体等平台,与其他农主合作,产生更大的效应,共同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共享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收益。

  总之,实现农业数字化需要政府、机构和农主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农业数字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引入、适应与完善的过程。中山产业升级,我们要不断推动上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补齐农业数字化数字短板,更好地推动数字技术与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度渗透和广泛融合。

  作者供职于中山管信智汇物联有限公司

  本栏目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日报社合办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