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拙”是杨彦华给自己贴下的标签,而由“笨拙”所衍生出的“性情”“坦率”“真诚”,一度是同事对杨彦华的印象。杨彦华是中山日报社一名文化线记者,她“笨拙”地守着精神的阵地,挖掘和书写中山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并始终坚信文学与艺术的力量。新闻采写之外,她还从事文学创作,尤其爱写小说。如她的获奖感言所言,不到三万字的《素食》中,处处潜藏她对世界的看法。
见习生 颜子怡 记者 张房耿
人不应该狭隘
而要不断纠偏
《羊城晚报》将《素食》总结为“在跳跃和转换的多重叙事中,讲述了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同人的命运和抉择”。故事中,一种无力摆脱时代大环境的荒凉感在杨彦华的超现实笔法中蔓延开来,理想没落、人性脆弱,所有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主人公白叶和“我”的一切努力都成徒劳?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过于狭隘,偏安于自己原有的认知,导致举足不前。
人不应该狭隘。这是杨彦华在小说里隐晦表现的道理,也是她用以鞭策自己的动力。“长期从事一个领域,人会变得狭隘,每个人都应该用更广阔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聆听各方面的声音。”所以,杨彦华一直没有放松过学习。在她的书架上,放置着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科技类等各个领域的书,除了跑文化新闻以外,她也会跟着经济、时政新闻的记者去学习,以打开新的视角。
翻看杨彦华的朋友圈,不难发现,她确实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爱好摄影,于是买各种镜头来研究拍摄;爱好读书,于是经常会分享读到的好书、好文、好段落,还坚持着晨读的习惯。她也包容地接纳着新事物——看网络小说、打游戏。她戏称自己为“三流记者,二流写手,一流读者”,殊不知,这位所谓“三流记者”,其实异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篇新闻稿。
“要不断学习,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纠偏。”杨彦华说。正是求知的精神,让她的认知呈现出更多的维度,最终返璞归真,变为她身上淳朴率真、通透又坦然的气质。
追寻更美好的东西
杨彦华自己很喜欢《素食》中名叫蓝莓的猫,以及医女苏菲4号。她觉得,蓝莓和苏菲4号身上,有人们想象中向往的平等,这种平等虽然建立在虚幻而非现实中,却成为了理想的化身,在看不见的彼岸熠熠生辉。随着情节发展,蓝莓被赋予说话的能力,与人的弯弯绕绕不同,它说话犀利又直接。“在别人进食的时候打断别人很不礼貌……你对我实在太敷衍了……她贪财的样子特别可爱……”蓝莓的淘气显得格外宝贵——喜不喜欢都直说,敢于表达最真实的内心,直面最真实的欲望,并能很快分辨善恶。
在《素食》里,杨彦华营造了一个新的时空世界,这个时空世界处处充满怪诞——冻龄、血祭、吸食时间……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情节,是她文学审美的偏爱,她喜欢具有张力、创造力的文字,从中能看到更丰富、更广阔世界。
她尤其喜欢作家王小波、马尔克斯、卡夫卡以及卡尔维诺,在他们的作品中,能感知到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冲击力。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讨厌平淡的东西,喜欢全新的感觉”。
“通过更大空间的故事,我看到了原本看不到的世界 ,看到了人类共同意义上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价值观。”杨彦华说。
目前,杨彦华手头有好几个已经酝酿了近二十年的故事,她觉得自己没有信心呈现出来。不过,接下来她仍然要尝试写出这些故事。年轻的时候,她非常喜欢穆旦在诗歌《出发》中写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如今,她也可以笑纳丰富的痛苦。那些始终没动笔的故事,一定要写,哪怕最终不满意全部删除,哪怕再推翻重写,也没关系。因为,这个尝试的过程,是能力塑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是一种幸福的、丰富的痛苦,她甘之如饴。
“你看,在我的工作领域,我没有成为最顶尖的记者,现实生活中也没有腰缠万贯,创作上也不是名家大家。”
“但不管怎么活,都要尝试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追寻大家都觉得美好的东西。这样,哪怕贫穷,也能够丰富地过完自己的一生,至少是为自己活过的饱满人生。”
“我希望成为这样的人。”
接受采访时,在临窗的工位上,杨彦华背光而坐。窗外是中山12℃的冬天,从16楼望去,绵密的阴云将天空无情霸占,偶有几处缝隙中,逸出穿透层层阴云的阳光,虽微弱,却醒目。戴一顶米色前进帽的杨彦华,连同她身旁密密麻麻放满书的书架,都被室内的灯镀上一层炽白的光。
“外表看上去我是一个很粗糙的人,但我也有细腻的情感。我写过诗歌,不过我的诗歌水平简直是丢人。”说到此,杨彦华笑出了声。与其说她是一名记者、一位作家,又或是摄影爱好者、读书爱好者、钓鱼爱好者,毋宁说,她就是杨彦华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