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山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是中山扎实推进省委“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市委强镇兴村“1388”行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弘扬文化赋能乡村治理传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将推动中山答好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时代之卷。
本报记者 江慎诺
■“干净整洁”迈向“美丽宜居”
和美乡村,基础在于“面子”美。
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全域部署、全面推进、全员发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美丽田园专项提升行动、“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农村“四小园”建设、农村微改造等专项工作,推动我市乡村逐渐实现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通过常态化推进整治工作、引导居民开展“六自”家园管理机制以及推进“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活动等方式,在全市各镇街建立了“村庄清洁日”,于年底实现全市超95%以上的涉农村居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通过建立“红黑榜”制度、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宣传发动等举措,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度和认可度,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0584场次,参与人数约25.6万人次。
■村居换“新衣”颜值大提升
农房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提供指南。我市分类推进农房风貌塑造,同时把好新建农房风貌管控导向、美化原有的“赤膊房”。截至目前,全市“赤膊房”已美化965间,美化率73%。
该局通过开展农房建设试点打造,多途径推进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目前,我市已完成农房微改造超7000户,累计推进绿色农房建设553户,打造出三乡雍陌上街、桥头村等若干个生态旅游网红打卡点。
与此同时,该局组建了12支涵盖各专业的市级知名设计师专家团队,分片覆盖各镇街开展技术帮扶。该局还引导市建筑业企业通过资金帮扶、技术帮扶等形式为镇街“百千万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支持。
■文化空间更丰富 群众更受惠
推进农村现代化,村(社区)居民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文化需求,不断加强规划布局、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着力营造有特色、有品位的乡村文化空间,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镇街、(村)社区全覆盖,文明实践15分钟生活圈基本建成。我市已建成各类型公共文化新空间共261家,其中香山书房106家。
在丰富乡村文化空间内涵方面,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深入开展“金色大地”音乐会、“你点我送 文化下乡”“文化三进”等乡村文化惠民活动,加强“粤剧文化周”品牌建设,开展“香山之夜”粤剧文化集市和下乡活动,举办南国书香节第十四届中山书展。
在提升乡村文化空间效能方面,全市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公共文化新空间122个,推出中山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系统“智游中山”,让全市文旅资源掌上可“一网打尽”。
■乡村振兴有“乐子”更有“路子”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积极发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优势,统筹市镇两级力量推进文旅村镇建设,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镇、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建设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方面,全市已培育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中国休闲美丽乡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9个、广东省乡村旅游优质项目1个、省级农业公园3家、市级农业公园9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1家、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5家、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条、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条。
一批精品文化活动精彩亮相。中山共举办“金色大地”音乐会42场,其间配套开展农耕体验、美食体验、乡村集市等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吸引超660万人次观看;同时,推进“乡村+节庆”“乡村+非遗”“乡村+演艺”“乡村+赛事”融合发展。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全市旅游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此外,全市利用镇街特色农林渔业资源已签约动工农文旅项目16个,总投资额13.43亿元,其中5个项目已建成并对外开放。
■倡导文明乡风 走乡村善治新路
乡风文明是村(社区)居民的精神底气,乡村发展的源泉动力。
市民政局在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和村级自治机制、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与丧事简办、优化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力量等多方面下深功夫,做足有用功,推动我市村(社区)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目前,我市288个村(社区)100%建成村(居)民议事厅,累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超3000个;在9个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推动全市288个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引领群众婚事新办、文明治丧。
我市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得以不断优化提升,开展智慧助老、“一老一小”读书等活动超1万场次,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累计服务超24万人次。全市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超过300个,实现全市村(社区)全覆盖,2023年累计就餐量超90万人次。
该局大力推动“社工+志愿者+慈善”联动服务模式,在全市建设社区志愿服务站点295个,开展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创投;推动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困难特殊群体公益项目,构建市镇村三级慈善资源网络。
镇村声音
持续写好“兴村”“富民”两篇大文章
三乡镇党委委员艾立强表示,今年三乡镇被评为省级典型镇,雍陌村被评为省级典型村,塘敢村及古鹤村、桥头村分别被评为市级、镇街级典型村。三乡镇在过去一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需继续补短板、强弱项,让群众感受实实在在的变化。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部署会精神,围绕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美丽乡村的目标,全面推动三乡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中出亮点、见实效、树标杆。”他说。
守住“绿水青山”,带来发展“金山银山”
南朗街道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表示,今年崖口村通过一系列提升行动、务实举措,不仅守住了崖口的“绿水青山”,也转化成了崖口发展的“金山银山”。接下来,崖口村将通过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打造崖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引进乡村数字化管理三大举措,做深做实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把崖口建设成为更加美丽、文明、和谐的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