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论丛/评论 新闻列表
~~~——
~~~——
~~~——
~~~——

 
2024年02 28
甲辰年正月十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02月28日 论丛/评论 扩展 收缩 默认

以数字化赋能中山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赖淑君 吴雨桐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山市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同时蕴含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文化融合、文化交融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而随着文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及产品不断涌现,为中山市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要准确把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机遇,强化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效助力“文化兴城”,以数字化赋能中山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更是文明城市演进的重要动力。中山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使得它在海峡两岸和香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中山纪念堂、孙中山故居以及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都与孙中山先生有关,成为了中山市的文化名片。长洲醉龙、小榄菊花会、崖口飘色、中山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增强中山人民感知本土文化魅力、激发中山人民对香山文化的自豪,维系海内外中山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同时,香山刺绣、沙田民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及在近代史上涌现出的如容闳、郑观应、唐廷枢、唐绍仪等风云人物和文化名人,一并成为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其在珠江区域文化领域的影响和贡献更加凸显。

  作为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和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山市,要坚持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领导,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两个大局”,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数字化发展浪潮,坚持以符合现实需要、符合时代语境的大原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要坚持数字文化发展,立足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服务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用好数字化技术,对历史遗迹、地方民俗、手工艺等多个方面的中山市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并进行数字化构建与储存,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式让数字文化信息产生交互协作,并形成文化的数字资产,为后续数字赋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下基础。

  ■推动创新发展,结合现代审美和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现代审美和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这包括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诠释,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例如当前流行的文创产业,以融媒体产品元素为设计蓝本,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出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具象多元的文化产品,将文化遗产打造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固有地域和载体,通过朋友圈、冰箱贴、集章、小模型、手办等多种样式传播,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亲民、更加可见,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

  要对传统文化故事和价值观进行现代演绎,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同时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还可以与现代设计、艺术等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结合短视频、电影、主题场景打造等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文化故事进行传承,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细节,以现代方式进行演绎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力,形成内涵深刻、配套丰富的文化符号,全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坚持数字赋能,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承载与延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数字化共享。如今数字技术、移动终端和AR、VR等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也极大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媒介渠道,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字技术相融合,赋予了文化传承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代表数字技术的关键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深度应用,也已经成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基础。

  应立足中山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通过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应用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数据库、资源库,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新的时代元素。同时,以数字化为契机,激发人民全员众创热情,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最庞大的孕育基础,让民众能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入,欣赏、学习、研究、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推动数字传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推广

  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催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现代媒体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推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走数字化、实景化和交互式的融合传播之路,借助数字技术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实现永久保存和世代相传,为传承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随着中山市“文化兴城”战略的深度推进,市民通过互联网上记录生活、展示技艺、分享经验的热情持续高涨,数字技术也为群众开展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要鼓励优秀的图解、动漫、短视频、H5作品等数字形式的文化作品传播,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网络直播等网络平台,多渠道、多维度、多形式对中山市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和解读,全方位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受众范围。同时,要加强文化教育和传播推广,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系统策划、精心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形成全员众创的浓厚氛围,激活新的热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23年度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23WQNCX084)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