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数据 新闻列表
~~~——

 
2024年04 24
甲辰年三月十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4年04月24日 数据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市民最喜爱的公共文化活动及香山文化传播力》研究报告显示:
公共阅读、影视观赏、文艺演出三类活动需求最大
对香山文化了解程度
对香山文化了解程度的年龄分布
最具代表性香山文化分布类型
受访者对中山非遗文化感兴趣情况
受访者经常参与的活动情况
受访者对公共文化设施的项目类型需求
受访者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程度分布
市民在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阅读。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2024年2月2日发布的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出三大任务:一是涵养城市文明内涵;二是传承香山历史文脉;三是促进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的提质发展。报告中特别提出,中山应该被打造成充满朝气、活力无限的青春之城。

  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中山日报社牵头,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院联合香山智库研究院同步启动了《中山市民最喜爱的公共文化活动及香山文化传播力》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街头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近400名市民进行了深入调查,内容包括市民最喜爱的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香山文化传播力情况等。截至2月26日,课题组总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92份。其中,受访人员18-40岁的占比为82.78%(其中18-30岁,为47.68%;31-40岁,为35.1%)。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了56.62%(其中本科为49.34%,硕士及以上7.28%)。课题组针对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并调研走访了相关领域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掌握了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建议,以及香山文化的传播现状、方向。

  出品:中山日报数据新闻课题组 统筹人:陈上 项俊波

  执行单位: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院 中山市香山智库研究院 采写:洪祥寓 林淑怡 杨彦华

  关于香山文化

  41-50岁年龄段的市民最了解香山文化

  2006年发行的《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镜像》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香山文化”的概念。经过近20年的发展,香山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据调查,仍有超过20%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香山文化”,近40%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了解。如图所示,39.4%受访者表示一般了解香山文化,24.5%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13.9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20.19%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由此可知,香山文化的传播情况与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加强香山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公众认知度和认同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广泛传播和深入阐释香山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从受访者的年龄上看,如图所示,41-50岁的受访者对“香山文化”的了解程度最高为22.73%,其次是18岁及以下、18-30岁、31-40岁的受访者,占比依次为20.83%、13.19%、11.32%。此外,由于51-60岁和61岁以上这两年龄组调查样本较小,不具备参考意义,故不作具体分析。

  名人文化是香山文化里认知度最高的

  如图所示,在对最具代表性的香山文化类型调查中,名人文化的占比最高,为75.17%;其次是民俗文化,为62.58%;方言文化排名第三,为56.95%;而美食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占比较低,分别为12.91%、10.26%、9.93%和3.64%。

  由此可见,名人文化占主导地位,民俗与方言文化紧随其后,三者构成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

  香山之地,钟灵毓秀,自古英才辈出。其中,孙中山先生,作为黄埔军校之创立者、中国民主革命之先驱,为中华民族之崛起立下不朽功勋;郑观应先生,作为思想启蒙之巨匠,《盛世危言》之作者,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杨仙逸先生,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开拓中国近代航空事业之先河;马应彪先生,中国百货业之父,他敢为人先,引领中国现代百货业之潮流等等。这些香山先贤俊彦,以其卓越之成就,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香山文化中最为宝贵的文化符号之一。

  其中民俗文化占比排名第二,达62.58%。近二成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非遗文化,绝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山非遗文化感兴趣,且最感兴趣的是非遗文化中的民俗活动、传统技艺。占比均超过四成,而传统音乐的占比为39.07%,传统舞蹈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占比较为接近,分别为29.8%、25.83%,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间文学和传统戏剧占比则较少,分别为19.54%、10.6%、6.29%、4.97%。

  关于文化活动

  中山人最爱看电影

  受访者明显偏好以数字化文化服务、广播播送及文艺展演为主的公共文化活动,看电影这一活动占比近50%。

  如图所示,在经常参与的活动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选择看电影,占比高达47.02%;而看电视、看书阅报和看文艺演出较为接近,分别为35.1%、34.44%和33.11%;其次则是听广播,为28.48%;看艺术展览,为21.52%;此外,参加运动健身活动,为15.89%;参与艺术培训、听文化讲座或沙龙、跳广场舞、唱歌、唱戏、书法和画画等占比较低,均不超过10%。

  阅读仍是市民最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供给层级存在差异。如图所示,市民需求呈现出自上而下层层递减的趋势,且村(社区)需求相对偏小。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个层级中,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市、镇(街道)、村(社区),分别为42.72%、33.11%和18.21%。其中,有少部分受访者(5.96%)表示从不参与公共文化项目。

  横向对比来看,公共阅读、影视观赏、文艺演出三类需求均最大,数字化文化服务、文化讲座两类需求均较少。在三个层级中,项目类型排名前四位的均是公共阅读、影视观赏、文艺演出、广播播送。排名倒数最后一位的均是数字化文化服务。

  纵向对比来看,市民需求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层级递减、层级递增、“凸”字形、“凹”字形并存的特点。具体来说,公共阅读、数字化文化服务两类项目呈现出自上而下层层递减的趋势。广播播送、文艺演出、文体赛事三类项目呈现出自上而下层层递增的趋势。民俗节庆活动、文化讲座、陈列展演呈现出自上而下“凹”字形的趋势。影视欣赏、文艺培训呈现出自上而下“凸”字形的趋势。

  关于文化场所

  市图书馆的利用率最高

  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民需求的强烈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在12类公共文化设施中,受访者的使用程度需求是中等标准。

  从总体来看,排名前三的公共文化设施,从高到低依次是市图书馆、市各类博物馆、香山书房,占比分别为34.77%、25.5%、22.85%。在“从不使用”中,排名前三的公共文化设施是邻里文化家、共享文化馆、市文化馆,占比分别为31.79%、30.79%、29.8%。这说明部分公共文化新空间的使用率仍需提高。

  各方声音

  调查报告指出,除了成绩外,香山文化在传播中存在认同感偏低、效果不佳,公共文化活动存在种类少、形式单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数量(类型)不多、交通不便等问题。调查报告出来之后,社会各界对报告各抒己见,对于香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历史学博士胡波:

  学习《繁花》,

  加大文化软实力的投入

  就公共服务来说,我的建议是加大文化软实力的投入。一是注重研究和推广。我前不久刚从上海回来,以海派文化为例,除了上海海派文化研究中心,还有不少文化机构及高校,他们对海派文化的研究可谓不遗余力。我觉得中山也应该成立一个香山文化研究中心,把所有研究院的东西都汇集在一起,包括孙中山研究院、香山文化研究院等,当然也应该把澳门和珠海相关机构也囊括进来。二是公共文化设施要注入香山文化元素。譬如,这次通过电视剧《繁花》的播出掀起了海派文化的高潮,我们也应该集中精力来做一些大事,以大带小地整合资源,加大香山文化推荐和包装的力度。三是加大队伍的建设和产品的转化。这两年我市推出的《香山文脉》丛书,我带到了上海,大家的评价都很高。然而,我们的推广力度不够,在不少网上书店及线下书店甚至还找不到这套丛书。我们不能为做而做,而是真的做出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文化艺术人才的作用。搭建好香山文化的研究平台,把这些人凝聚在一起,即使慢慢做,也可以做到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及整体形象。

  ●本土文化人、“上上签Hozma”

  本土特色品牌创始人冯嘉锐:

  要建立完备的

  香山文化研究工程体系

  香山在历史地理概念上是包括了中山、珠海、澳门以及番禺、顺德的一部分。第一,香山地区发展从文脉上、地理上、经济上,它本来就是非常紧密的,如果能在文化上整合成一体,对外的号召力会更强。第二,要提高香山的传播力和认同力,首先要让人看得见香山,除了在书本里的香山,还要有品牌香山,同时也还表现在一些城市标识的表达上。第三,需要有专项研究推动的部门,要像开展“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建立完备的香山文化研究工程体系。第四,要把现有成果展现、传播转化成为有意义的活动,进一步增强香山文化论述的深度、广度、厚度。如今我们讲香山文化的传播,要有勇气和气魄,要破除行政管理区域,全面交流学习研究,突出各自的优势和重点、集中整合,才能把香山文化研究好,传播好。

  ●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谭功才:

  让城市公共文化设施

  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这个报告很客观,也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中山市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的确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但据我平时的观察和身边朋友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公共设施实际使用效果、市民参与程度、公共设施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从而让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百万畅销书作家慕容素衣:

  营造慢生活

  休闲文化氛围

  中山可以营造那种慢生活的休闲文化氛围,这里节奏不快、天气晴好,对外可以打造小城慢生活这种文化概念,形成几条适合城市漫步的经典线路、网红打卡点,再配合当地的美食如乳鸽、濑粉等,让中山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悠闲小城。我觉得要参照柳州、淄博这些网红城市来打造新时代的城市文化。现在年轻人旅游,要么就是去真正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要不就是去那种适合休闲,好吃不贵,可以逛吃逛吃的地方。

  ●媒体人黄启艳:

  让中山居民动起来,

  全城有活力

  现在大家都注重健康,棒球、篮球、跳绳、滑板等运动,中山本来也有不错的基础。建议多兴建一些体育场所和多举办一些体育赛事,让中山居民动起来,全城有活力,也能吸引更多人来中山参与体育运动。

  ●原大学教师、学者张小巫:

  关注名人,

  也应该关注普通人

  我以前来过中山。中山是出过孙中山、郑观应、阮玲玉、上海四大百货创始人等名人的地方。人文环境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形成的,我们要关注名人,也应该关注普通人。毕竟,普通人构成了生活。我现在生活在伦敦,我住的地方有一个小社区的图书馆,保存的当地资料非常完备丰富,里面有各种老照片,甚至几十年前某个家族在这里开过一个咖啡店的资料都有。我前一阵子在社区图书馆看到一个家族移居国外很多年,失散了,回来寻亲,真的找到了很多资料照片,让家族成员们非常激动。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