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周刊 新闻列表
~~~——​——潮剧《李商隐》观后感
~~~——​——潮剧《李商隐》观感

 
2024年04 29
甲辰年三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4年04月29日 文化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南国鲜花”中山飘香
​——潮剧《李商隐》观感
  黄金湖

  被誉为“南国鲜花”的潮剧一路盛开:源起自宋元,成熟于明清,发展于民国,传承于新中国,创新于当下……尽管受战争和特殊时期的影响曾有过凋零停滞时期,但它始终一如自然界里顽强的生命,在中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南国之滨,常开常新——除了剧目的新编,表演的手段和呈现也在不断迭代。

  这朵盛开于南国的“鲜花”,却以北京为起点——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林燕云领衔,众多潮剧一级演员联袂出演的“燕语·潮韵”潮剧精品剧目全国巡演于去年5月在京启幕后,以林燕云为代表的广东潮剧院一团正携“燕语·潮韵”潮剧精品剧目(《李商隐》《绣虎》等)驰骋神州大地:北达“冰城”,东至鲁沪、西至新疆,南归大湾区兄弟城市——中山的潮汕乡亲和广大市民,在甲辰龙年的三月初十晚,得以走进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一睹“南国鲜花”的芳华。

  潮剧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凭借其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独特的表演形式等传统艺术特点和考究的道化服设计、用心的舞美创新等,让新编古装潮剧《李商隐》为中山观众带来了精湛的舞台艺术呈现及观感体验。一如阳春三月牵动人体的温感般牵动着台下观众的情绪。戏曲这门关乎文学、音乐、美术、造型、服装、声效、光学等的综合艺术让观演的过程成为了一场淋漓尽致的视觉、听觉的艺术享受和情绪体验。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说过:“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如果说,潮剧《李商隐》的舞台感受给人的是感性上的愉悦,那么,潮剧《李商隐》舞台背后则是创作团队理性实践的集体成果。笔者在这里就后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双主线的叙事结构与戏剧冲突

  舞台背后,是观众看不见的策划、剧本、剧务以及排练、打磨等一系列繁复而漫长的筹备与二度创作。首先让我们回归“一剧之本”的剧本本身去探讨潮剧《李商隐》的叙事线索。晚唐诗人李商隐生平经历元和到大中年间多朝,身处藩镇割据、党争激烈的重重社会矛盾和动荡时局,自身的才情横溢、个人的命途多舛、时代的波谲云诡使得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剧作者对这位本来就很有“戏”的人物从庞杂的历史时空削除枝蔓,化繁为简,聚焦于事业(仕途)和爱情两条主线,去描摹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还原主人公的价值取向、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让人物的光辉形象跃然舞台。

  潮剧《李商隐》改编自越剧《双飞翼》。讲述的是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李商隐高中进士后巧遇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王云雁而一见钟情,奈何以王茂元为代表的李党和以其恩师令狐楚为代表的牛党在政治角力中倒逼李商隐作出抉择:一面是对其有着再造之恩的师门,一面是忠贞不移的爱情——让李陷入两难境地。恩情、爱情、亲情之间的取舍宛如漩涡般裹挟着他的意志与情感、考验着心灵深处的良知。

  可见双主线的叙事结构并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相互交缠,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不乏强烈的戏剧冲突,且使得戏剧冲突这一重要的艺术元素更为聚焦。这种处理手法淡化了理论说教、凸显了人性矛盾。这些都需要编剧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和对艺术意涵的深远洞见。

  如果说最初的抉择之困是全剧起始的第一次冲突,那么,接下来的为报师恩而放弃爱情,为守良知而断然拒绝诬陷谎奏导致师兄令狐绹愤然与其割袍断义则是将戏剧冲突层层推动,这样的叙事铺排使得情节的发展衔接自然,起承转合间既充分地展示了戏剧冲突掀起的阵阵高潮,又符合叙事逻辑,很好地规避了突兀之嫌。

  该剧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李商隐与王云雁共结连理并白头偕老,也终获令狐绹的谅解并重修旧好,其诗文更是名满天下。这似乎是落了“好人好报”的“俗套”,这其实是剧作者的艺术创作。现实中的李商隐仕途不遂、幕府游历,与王云雁聚少离多,妻子弥留之际他却未能在身边——这有诗为证:“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唐·李商隐《房中曲》)

  诚然,悼念亡妻的凄婉缠绵诗篇还不止《房中曲》。但编剧显然是要淡化李商隐人生当中的悲剧色彩,李幼年丧父、少年拮据、壮年惆怅等等这些在剧中并没有展开着墨。而是选择了李商隐高中进士这一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开始讲述,其中还不乏谈情说爱的浪漫细腻场景。所以说结尾的喜剧色彩也回应了开篇的伏笔。想必这既是编剧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表达了文学艺术具有抚平伤痛、跨越困境的力量这一主题——在全剧结尾,历经二十载风云变幻,曾为宰相又被放逐的令狐绹一无所有,“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李商隐却诗誉满天下,两人在令狐楚墓前相遇时的鲜明对比是编剧的有意而为之。让观众体悟到:人生在世,权力角斗、官场起落,不过是过眼云烟;唯爱情与艺术,方为恒久。前者是肉身对抗漂泊命运的笃定相伴和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后者则足以穿越岁月,流传后世。

  二、传承坚守与锐意创新相互结合

  以上是笔者跳出舞台,就剧本对潮剧《李商隐》的一些浅见;接下来,我们不妨眺望得更为辽远一些——跳出剧本看潮剧。潮剧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艺术史,也是一部社会史。譬如我们可以从它现存的传统剧目种类看到时代的流变:从南戏、传奇剧本的地方化中体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从取材当地民间故事传说的剧目中体味社会风尚与乡土气息,从辛亥革命后创作的时装戏体会时代的脉搏与步伐;我们还可以从废除童伶制等制度改革和院团管理而感知社会善治和文明进程以及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从它主动拥抱数码艺术、市场资本可以期待IP打造、文化产业和跨界融合等属于地方文化遗产资源的蓝海前景。

  凡此种种,就如从潮剧的滋养地——潮汕地区走出来的广大潮汕籍群体身上特有的传承坚守与锐意创新相互结合的特质,这不仅表现在潮汕人的经营才略上,也表现在潮汕人反哺、保育本土艺术的行动上。

  三、艺术超越方言隔阂的实践范本

  最后,让我们回归剧场观察。潮剧《李商隐》巡演至中山,既为在中山安居、发展的潮汕人送来乡音回忆和共话乡愁共叙乡谊的契机,也为中山市民和潮汕籍以外的新中山人带来近距离欣赏戏曲艺术,细嗅“南国花香”的机会。笔者在现场发现,潮汕籍以外的观众很大一部分听不懂唱词里的方言,单纯依靠字幕了解剧情——这样就难免分散了对唱念做打等细节欣赏的注意力。让人意外的是,全场观众的中途离席率极低。听不懂的观众仍然可以用心聆听,沉浸式地感受潮腔曲韵的“独特景观”,颇为陶醉。

  这又一次印证了艺术是用来感受的。如果按照奥斯卡·王尔德的理论——“艺术是肉眼所不能见但心灵所能感受到的东西”,同样地,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可以超越方言的隔阂,为不同地域的族群带来心灵的震撼共鸣和美的感受。常言道“艺术无国界”,更何况是“地界”?

  潮剧近年来大胆走出使用潮汕方言的地区和潮汕华侨聚集的东南亚地区,除了因“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需要用艺术来联结乡情团结力量之由,还凸显了潮汕人的文化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衷心地祝愿:这朵“南国鲜花”常开常鲜,香飘四海。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