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时事 新闻列表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零五周年
~~~——
~~~——
~~~——
~~~——
~~~——
~~~——

 
2024年05 04
甲辰年三月廿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2版 2024年05月04日 时事 扩展 收缩 默认

深耕机械研发14年助推智能装备行业技术革新
  》》》上接01版 “虽然学的是机械专业类,但进入工作领域仍感觉陌生。” 洪伟东说,刚入职时发现工作现场与在学校课程很不一样,操作指令也不太懂,有时因操作不当甚至遇到危险。

  为了快速适应工作,他在工作期间有不懂的问题就多向前辈们请教,同时也会利用空余时间查阅一些专业书籍,并在周末自学三维设计软件。

  经历了3个月的实习期,他进入机械研发部工作。机械研发部是公司设计开发的核心部门,技术专业性要求高的同时,还要与销售、生产、总装、售后等多个部门对接,工作相当繁琐。洪伟东介绍,一个项目的完成可能要耗时一年。

  为了离机械工程师这个目标更近一点,他主动去了解整个项目流程,只要有空便下车间去看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在项目安装、验收、售后调试过程出现的问题,他都一一记录,总结经验教训,供以后设计研发做参考。四年下来,他执行的标准常规类项目超过60个,也终于迎来了职业生涯转折点。

  洪伟东介绍,曾经有一次执行葡萄牙客户的项目,前期按标准设备结构设计并已完成安装及调试,但进行样品试产时,却发现无法完成部分目标产品生产。此时,客户已抵达国内准备设备验收。在这紧迫的情况下,当时还是助理工程师的洪伟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晚上加班进行问题分析。随后,他按照非标项目的思路,通过三维软件结构模拟,最后确认了设备结构调整和专用产品动作流程方案。经历零件加工、安装,动作流程调整、改造方案落地,再经过持续十多天的反复测试,设备才达到技术指标。独立完成这次项目,洪伟东已从“行业小白”成长为机械研发部的技术骨干。

  ■“让需要人工的地方进一步自动化”

  成为机械工程师后的洪伟东对自己要求更高,面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从不轻易否决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2015年,洪伟东负责开发设计一款可用于最长5米商用U/G型换热器的自动成型设备。“当时这个项目在行业里还没做过,对设备的兼容性要求很高,同时上料下料接驳工序输送过程要避免产品损伤。”洪伟东说,为了达到客户要求,他根据客户生产的每个产品要求,大约设计了近20套三维结构进行动作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同步调整三维结构,总计耗时三个月修改才完成设计。

  不仅设计,后面的安装售后环节也面临多重挑战。因该设备的整体结构为全新设计,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设备调试环节比较复杂,试产时出现了问题。收到消息后,洪伟东立即与电气工程师、售后工程师等同事连夜前往客户所在地,在现场分析原因后,迅速着手考虑解决方案,最终经过5次尝试调整,在凌晨3点多钟,问题得到解决。

  项目推进了行业内该类设备的自动化升级,也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按照常规类的设备生产可能需要人工5至8个,而这台机器全程无需人工,同时原来10多分钟完成产品生产,现在3分钟便可完成。”洪伟东解释道。

  细数工作“成绩单”,洪伟东主导设计了“多层换热器自动托U成型设备”“高速L/U通过式换器成型设备”等超20多种机型;他还参与了高速安全钳试验系统研制等重点项目的技术开发工作,并且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37项。

  潜心技术攻关,让他成了行业专家。而年仅36岁的洪伟东,却不局限于此,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还会攻坚克难,突破行业难点,让机械装备中需要人工的地方进一步自动化,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本报记者 袁婵 余兆宇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