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焦点 新闻列表
~~~——2024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在中山举办,全国专家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2024年05 18
甲辰年四月十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2版 2024年05月18日 焦点 扩展 收缩 默认

“数”说文博新时代 探寻教研新路径
2024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在中山举办,全国专家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倪闽景
安来顺
龙家有
肖猷思
▲中山市博物馆一角。
▲学生走进中山市博物馆感受厚重历史文化。
▲学生参加“风起伶仃洋”博物馆之夜文艺演出。
  5月17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和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中山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办的“2024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在中山召开。粤港澳各地市区县文物局、文旅局、博物馆纪念馆馆长代表及全国部分博物馆专家代表600余人齐聚中山交流对话,共同为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献计献策。

  大会围绕“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教育与研究”作主旨报告和案例分享。大会设置三大议题——超链接:博物馆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枢纽站:博物馆教育与社会力量参与;影响力:博物馆“名人展”策展与传播提升。40余位业界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剖析博物馆发展动向,共同探讨博物馆高质量创新发展。

  据2024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总策划、博物馆头条总编辑折彦龙介绍,这是第二次在广东省内举办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对于博物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这不仅是一场博物馆界的交流盛会,更是一次对博物馆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履行教育与研究职能的深度思考。”

  统筹/本报记者 谭桂华

  采写/本报记者 谭桂华 张倩 见习记者 颜子怡

  摄影/本报记者 孙俊军 易承乐 余兆宇 黄艺杰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

  博物馆原来像蜘蛛网,以后要成为渔网

  倪闽景认为,博物馆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空间,它由物质空间、文化空间、数字空间和每个人的心灵空间共同组成。首先是物质空间,博物馆的建筑、展品、藏品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物质空间,也就是参观者能够接触到的实物。实物的价值在信息时代越来越突出,博物馆热的出现,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转向,重新发现了实物学习的重要性。

  在原有物质体量的基础上,如何拓展博物馆的物质空间呢?倪闽景将答案概括为辐射、延时、开放、重组,“原来的博物馆就像蜘蛛网,现在的博物馆要成为渔网。”其次是文化空间,到博物馆来,本质上是进入了博物馆的文化空间。博物馆是一个时空穿梭机,有传统又有思想,历时与当下的融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再者是数字空间,数字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全新世界,数字化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从用单个计算机来运算模拟,到用互联网来传播分享,再到用人工智能来生成内容,博物馆的数字化是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是心灵空间,物质、文化和数字空间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进行碰撞,会产生独一无二的再发现、连接、多样的功效。“博物馆真正的主人是参观者,他们通过心灵来产生全新的世界。”倪闽景说道。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文化遗产管理和博物馆学教授安来顺:

  教育、研究和保护,构成博物馆所有逻辑和行为的躯干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文化遗产管理和博物馆学教授安来顺表示,“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中首现“教育”和“研究”两个关键词,这是业界和公众有关博物馆认知中最熟悉的两个词汇,有诸多讨论的空间。他认为,虽然博物馆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但“教育”和“研究”依然是博物馆三个核心功能中的两个,它们与“保护”一起,构成了博物馆所有逻辑和行为的躯干。

  安来顺提到,在信息和知识都变得更加透明和可及的今天,博物馆在研究和阐释过程中,要努力避免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最直接的历史资源(如藏品和第一手资料)重视不足,容易停留于学术推理甚至假设上,这样很容易削弱博物馆所反映历史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二是对历史资源的分析、解读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过于轻率,这样容易削弱博物馆所反映历史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在社会变革和专业演进的综合影响下,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功能也要被赋予一些新内容。他指出,数字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数字技术本身,带来的更多的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转换、博物馆文化价值的变化。“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为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带来新的内容。原来博物馆对外交流是一个单渠道或是一两个渠道,数字技术的应用能让博物馆和公众的交流变成全渠道。”安来顺说。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

  运营博物馆的目的是教育、研究和欣赏

  针对博物馆的发展目标,龙家有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博物馆教育具有以物育人的鲜明特点,通过通俗易懂和生动灵活的方式,精准阐释研究成果,引导人们更好地欣赏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更好地了解过去、探究未知、追本溯源,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社会和自然状况,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启迪人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同时,研究是博物馆一切业务的基础。研究阐释、挖掘价值是博物馆开展收藏、保护、展示、教育和欣赏等一切业务的基础,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欣赏是实现博物馆根本转化的有效途径,博物馆里的欣赏是指因喜欢而领略赏识。博物馆要通过展览展示和教育、研学、传播等活动,以及文创产品,让观众更好地领略赏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领略赏识保护和研究成果,发挥以物塑人、以物育人、以物化人的作用。

  他总结道,博物馆除了收藏人类活动的见证物,还收藏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博物馆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了解过去、启迪未来。

  ●香港大学博物馆研究教授肖猷思:

  博物馆与大学之间应建立互联互通关系

  肖猷思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当前,随着“文博热”的持续高涨,各类主题博物馆的数量也在增加。与之相呼应的,培养未来的博物馆工作者的需求在增长,博物馆研究项目的需求也在增长。要妥善解决这些需求,在博物馆与大学之间建立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关系是个不错的途径。

  他建议加强关注学术界和博物馆界同行之间的对话,特别强调优质教育产业创新。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博物馆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术专家,并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而高校拥有众多文博行业资深科教专家和莘莘学子,馆校融合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深耕和拓展。博物馆和学校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共享教育资源。博物馆提供给学校实物展示、文物复制品、展览资料等资源,学校也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反馈。

  数字赋能让博物馆“活”起来

  殷墟博物馆副馆长(挂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主任张志鹏以殷墟博物馆新馆为案例进行了分享。为了配合2006年申遗,殷墟博物馆老馆筹建,但伴随着田野考古工作发掘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科技日新月异,老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殷墟博物馆新馆应运而生。在建筑上,殷墟博物馆科学选址,精心设计,博物馆与遗址相得益彰,建筑似一尊巨大的青铜宝鼎矗立在苍穹之下,形成具有考古学意义的“中华之范,文明圣殿”。在展陈上,殷墟博物馆立意高远,精品纷呈,以“伟大的商文明”为主题,全景式展示了商王朝的繁盛,是对商文明已有考古成果的系统梳理和全方位呈现。在科技赋能上,殷墟博物馆利用了多种数字化手段加持,如三维动画、增强微痕等,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表达方式。在配套上,殷墟博物馆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标识,推出夜游活动,举办特色文创联展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基于数字时代的发展背景,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萌迪分享了三个观点。他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图腾,城市的精神构建往往都从文化的故事开始说起。他以香港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迪拜未来博物馆等为例,指出新一代的博物馆不管是新建还是改造,都确确实实呈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他还认为,博物馆是一个“文”和“物”交流的地方,比如三星堆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等,通过文物展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同时,他觉得文化要从博物馆里走出来,新时代的故事可以更多维度的推广,比如云游敦煌,给人们带来数字复原下的高清享受,除了追求满足的视觉效果以及表面故事之外,故事的深挖还可以继续提升。“文化的数字化给我们更多元的想象,数字时代下的文化需要更深邃的思考,博物馆是数字时代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大舞台。”李萌迪说道。

  力天文化科技集团副总裁(艺术总监),中国展览展示研究中心理事会成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罗锐辉结合现实案例,从四个维度分享了新数字时代博物馆展览应如何数字赋能。首先是从被动到主动——探索文化故事,其次是从认知到感知——让文物说话。再者是从游览到入境——让文化新生,如LED球型剧场、黑暗乘骑地月环线轨道车、情景式特种剧场5D飞翔影院、中山博物馆序厅。最后是从神游到入戏——让文明赓续,如《时空行者》沉浸式情景迷宫多人VR互动和迪拜未来博物馆。“创造在真实空间里人与物,人与历史文化,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交互,这是展览陈列最真实的价值。借助数字创新,数字赋能为未来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罗锐辉说道。

  相关链接

  “风起伶仃洋”博物馆之夜

  文艺演出惊艳登场

  5月17日晚,“风起伶仃洋”博物馆之夜文艺演出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惊艳登场,包含舞蹈《酌酒赏花村》、歌舞《沙田赋》、歌曲《我们的孙中山》、民乐演奏《步步高》、歌曲《我爱》、歌舞《龙腾伶仃洋》等节目,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中山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面貌。

  据中山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场文艺演出以中山“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间段为主线,贯穿于中山历史、岭南文化、海内外影响等。用博物馆代表性文物为切入点,以一群去博物馆研学的学生为引导和串联(戏中戏部分紧扣博物馆日主题),历史视角与当代视角相互交融,反映历史人物与事件,凸显中山人乐观进取、向海而生、敢为人先的气魄,展现今天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面貌和广东欣欣向荣的无限活力。

  整场演出采用多层次结构舞美结合多媒体LED屏幕、投影纱幕等与舞蹈、音乐、歌曲、器乐、合唱、朗诵、情景表演相结合,有别于一般的晚会,不采用主持人报幕的形式,通过代表性文物引发人物及故事情节贯穿其中,通过历史回溯、文化讲述、艺术表演、观众互动等板块,用音、舞、画、情景表演的形式呈现,给现场观众以沉浸式体验。

  舞台上,戏剧演员的精彩表演、强大的音乐节奏和舞台张力、立体的视听体验等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现场掌声不断。“今晚的演出,让我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中山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气息,创新演艺让香山文化‘活’了。同时,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认识了从香山走出的四大百货的创始人,祖籍中山南朗的作曲家李海鹰,祖籍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演奏家、作曲家吕文成等的故事。”90后观众阿明说。

  据博物馆讲解员扮演者吴倩介绍:“紧扣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我和另一名同事在整场演出中负责带领一群学生在博物馆开展研学之旅,通过各个展馆的介绍引申串联出不同的节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场研学之旅就是回归寓教于乐的教育课堂,让学生边学边看,用戏剧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出一场更加生动的博物馆穿越之旅,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大家感同身受。”

  四大百货的创始人是香山的骄傲,我们的作用是通过商会聚会的形式邀请吕文成先生演奏《步步高》串联起节目。吕文成先生使用的二胡乐器目前就被收藏在中山市博物馆内,通过这种演绎方式,能更直观地让人们了解香山、中山的商业文化和文物藏品。扮演先施百货公司创建者马应彪的演员曾葵介绍:“为了更好地呈现节目效果,我提前一个多月就进入角色的排练中,通过查资料、看以往的历史影响资料等不断学习马应彪的人物特点和经历,包括行为举止等,就是为了把人物演活。”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