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TB0版:2桥见未来 新闻列表
~~~——

 
2024年06 28
甲辰年五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TB02版 2024年06月28日 桥见未来 扩展 收缩 默认

深中通道激活粤港澳 大湾区发展新动能
通江达海畅行湾区 黄金大道通向未来
中山翠亨新区。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鸿利达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熄灯车间)。本报记者 明剑 摄
深中通道深中大桥。沈仲 摄
  红白蓝涂装的直升机“轰隆隆”降落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停机坪上,救护车、救生艇呼啸而至,海陆空立体救援下,“重伤人员”被及时安置在机舱担架转送医院……

  6月14日,“守护生命通道·2024”综合应急演练在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内举行,这是深中通道通车前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预示通车已做好准备。

  类似全方位的准备,在位于大桥西侧的中山,同样在紧锣密鼓上演:建设项目热火朝天,服务工作不断细化提升,交通管理持续优化……所有努力,皆为更好迎接被称为黄金大道的深中通道,借势借力,推动中山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本报记者 隋胜伟

  格局之变激活湾区几何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版图上,几何中心所指,便是与深圳隔海相望的中山。深中通道全长不过24公里,天清气爽时,驻足翠亨新区马鞍岛海边,对岸深圳前海清晰可见。

  此前,中山绝佳地理区位优势,并未充分显现。20分钟车程的距离,绕行所需时间约2小时。珠江口东西两岸通达不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并非中山一域之困,而是造成珠江口东西两岸长期“东强西弱”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西岸珠中江三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加,仅为东岸深圳约三分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部署,改变“东强西弱”被动局面,是广东落实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此,深中通道应运而生。

  从城市物理学来说,更加密集的工业与科技要素,有利于激发创新。除了东京、纽约、硅谷的经济、金融与科技中心的启示,深圳也是很好的范例,其内部技术经济紧密联系,进而有了持续增长的发展动能。

  从空中俯瞰,深中通道如A字形珠江口上苍劲有力的一横。这一横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地理意义上的束缚,建立了中山与深圳、香港等城市加强技术经济紧密联系的可能。

  如此,深中通道这一具有极高含金量的“一横”,不仅改变了东西两岸现有的城市格局,更打通了中山作为湾区几何中心城市的脉门,将充分释放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加快大湾区创新要素的流通。

  软联通之变提升发展“含金量”

  伶仃洋畔的翠亨新区马鞍岛,港资企业鸿利达的“熄灯工厂”内,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指示灯频频闪烁,从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实现全链条无人化生产。

  随着广东制造业的崛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鸿利达与合作伙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协同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数字化。

  深中通道还未开通,机遇已然释放,湾区城市间的软联通,早已形成无形的黄金大道。以鸿利达为代表的港澳企业正在发展中获得红利,公司2023年人均营收比2018年提升约138%,产值大幅增加,利润也有明显提升。华润燃气总部基地(中山)及新兴产业科创中心项目、中广核南方中心、江波龙等一批行业“冠军”和科创先锋,也先后进驻翠亨新区,深中创新资源不断结出果实。

  “落户中山一年多来,深切感受到中山雄厚的制造基础。深中通道开通后,我们将充分利用深圳的技术优势,为中山制造业企业插上智能化转型的翅膀,使其深度融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重塑中。”国内软件信息服务行业头部企业、中山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盼程说。

  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变的主题,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作为制造业城市,中山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提高中山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工业投资增长47.3%,居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中通道带来了大桥时代,谋中山一域之发展,必须立足湾区,放眼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5年来,围绕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初步构建起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和广深港、广珠澳“两廊”的空间布局。作为大湾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突出成效,“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创新能力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山背靠“大树”,必须借势借力,进一步促进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的交汇交融,加强与香港、澳门的联系合作。

  事实证明,融合发展,原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深圳与中山的党政互动日益频繁,双方签署战略协作框架协议,联合举行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联合发布规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共同谋划深中经济合作区、共同开展深中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研究,“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等协作模式已然达成。中山与香港同样联系密切,加快做实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打造香港青年创业平台载体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愿景,已然达成。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站在巨人肩膀上,跳出中山谋创新谋发展,前途必然一片光明。

  硬联通之变

  重新定义时间价值

  经济学家周其仁说,湾区的发展是人口聚集推动经济聚集,反过来再刺激人口聚集,这是城市化的动态进程,而“世界三大湾区”便是最好的例证。

  促成人口和经济聚集的,最为直接的,往往是交通互联互通。在这一点上,深中通道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其本身促成的格局之变,更是随之而来的整个交通体系升级。

  今年3月7日下午,伴随螺旋桨的轰鸣声,一台直升机缓缓降落在中山市政府机关大院草坪上。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会长、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麒走下飞机,应邀到中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报告会作报告。从深圳到中山,“打飞的”只用20分钟。

  全新的场景,展现出未来交通的无限可能。从整个湾区看,深中通道即将通车,港珠澳大桥已发挥积极作用。近期,全长258公里、由四条城际铁路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大动脉”线路,把佛山、东莞中心城区纳入广州半小时通勤圈,肇庆、惠州中心城区纳入广州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新格局。足以见得,围绕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畅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联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

  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是粤港澳大湾区像磁铁一样吸引各地客商的重要原因。从全国来看,2023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49万,仅次于浙江(50万),这也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这两大经济中心,仍然是外来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其中,中山常住人口增量也有不俗表现。

  无论是从大局大势上把握,着眼湾区来分析,还是结合自身看发展,未来中山的交通建设,必然朝着更加立体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从现有数据可以看到,2022年与2023年,全市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前三。今年1月至4月,中山全市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三的水平。近三年来,中山新建成的高速项目总里程超过100公里,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山、广州两市中心城区间的南中城际已经动工,12条组合港航线相继启动……

  除此之外,中山港新客运码头正在紧锣密鼓装修,深中航空港、深中跨市公交博览中心枢纽站已经万事俱备……“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日渐完善,全新的出行场景很快将成为现实。随着交通便捷度的提高、通行成本的降低,中山的城市吸引力将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与时间价值也必将被重新定义。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