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专题 新闻列表
~~~——

 
2024年06 29
甲辰年五月廿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4年06月29日 专题 扩展 收缩 默认

中山:直面水污染难题,还市民一片碧水清波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329条河涌的整治主体工程。中山,这座以文明、博爱著称的美丽家园,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市民的承诺,还市民一片碧水清波。图为岐江河两岸美丽风光。 周智 摄
经过“六污同治”、生态修复、岸线整治,大溪河涌岸线焕然一新,成为了一条绿色生态长廊。 缪晓剑 摄
  六月的中山,蓝天碧水,绿意盎然。在港口镇民主社区内,69岁的罗阿姨坐在家门前的口袋公园里,跟几个街坊邻居闲话家常,她的身旁,干净清澈的新建涌缓缓流淌着,亦如老友一般,静谧而安详。

  从居民避而远之的黑臭水体,到大家茶余饭后的“休闲打卡地”,新建涌的改变,不仅见证了中山城市的发展,更见证了中山直面水污染问题、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行动力和决心。

  2021年10月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以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全力攻坚水污染治理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329条河涌的整治主体工程,另有391条河涌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187个行政村的接户率已达到省定标准,治理率提升至84%。此外,1101个住宅小区、2902个工厂完成源头改造提升,6.1万亩鱼塘的养殖尾水得到有效治理,3969个重点城市面源也完成了排水整治。

  2024年第一季度,中山市内河涌水质指数相较第二轮中央督察时改善了41.5%,黑臭河涌数量减少了六成,劣V类河涌减少了106条。

  如今,在中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越来越多的河涌正重新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中山,这座以文明、博爱著称的美丽家园,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市民的承诺,还市民一片碧水清波。

  文/王蔚然

  直面困境,坚定打赢治水攻坚战

  16条外江纵横、1041条内河涌交错,受河流滋养浸润,中山曾是珠三角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然而,由于早期发展模式粗放,导致内河涌污染严重,水生态遭受破坏,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扰。

  2021年10月2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中山治水典型案例,其中工作推进缓慢、污水收集管网缺失、污水直排现象等问题较为突出。中山治水形势严峻,已经刻不容缓。

  面对如此困境,中山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当天,中山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集体学习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内容并多次观看典型案例片,针对督察发现问题深入剖析,深刻反思,检视不足,研究推进立行立改工作。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会议上表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给中山下的“诊断书”,客观中肯、实事求是,中山市委、市政府照单全收、诚恳接受、严肃对待、立行立改。

  自此,一场没有退路的治水攻坚战,正式打响。

  两年多以来,中山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啃下水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

  市委、市政府领导逢水必看、遇水必问,“不打招呼”“不论昼夜”直奔治水一线已成常态;高规格治水指挥部迅速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担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治水办主任,整合全市资源力量集中攻坚;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治水办会议常态化、体系化研究调度治水工作;各镇街及市相关部门也成立相应专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每项治水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各级治水人员奔赴一线,日夜兼程下沉作战……

  虽然形势严峻,但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的坚定力量。

  大兵团作战,全力提升治理效能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能否高效沟通、通力合作,直接决定了治水的成效。如何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攻坚,中山给出的答案是:“大兵团作战”。

  黄圃镇就是通过这种“大兵团作战”的方式,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辖区内截污主体工程进度超9成,苦于部分关键堵点问题,大大影响了管网连通通水。为此,市镇两级专班连夜调度,研究解决方案。

  6月11日至13日期间,黄圃镇调集全镇力量,与施工单位现场24小时作业,持续奋斗72小时,以雷霆之势解决了梗阻岭南路主干管连通一年多的堵点问题,打通了108米主干管网的关键节点,实现了岭栏路主干管网的全面连通,一举解决了该片区11条河涌、长达38公里管网的通水问题。

  “大兵团作战”在中山治水工作中展现出了显著成效。通过跨部门的高效沟通与协作,集中资源和力量攻坚克难,确保了水体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大兵团作战模式下,中山“六污同治”工作全面铺开,城镇主干污水管网工程、农村污水管网工程、住宅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厂企三管改造、城市面源治理、农业面源治理等“六污”工程协同开展,通过科学系统的技术路线,实现水质全面提升。

  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六污同治”工作已全面铺开。

  据市水务局未达标工程南朗项目负责人林健超介绍,自2021年未达标水体南朗项目启动至今,已完成主干管网工程建设。目前,正加快“六污同治”系统衔接和评估问效。经过市镇两级治水人的共同努力,流域内14条河涌的水质逐渐改善,实现了从“治一条成一条”到“治一片成一片”的转变。

  在辖区内,曾经黑臭脏污、人人避之不及的大溪河,在协同整治后不仅水质达到Ⅴ类及以上,还结合生态修复、岸线整治,打造出了一个碧道环绕、绿荫成林、芳草萋萋、焕然一新的开放式滨水绿美新空间。亲历了大溪河河水变清、两岸变绿的全过程的孟大爷,高兴地告诉记者,自从大溪河河水变清、公园修好后,他每天都会来这里,唱歌、聊天、散步……好不惬意。

  “水岸”共治,依水而建美丽生态

  修复水生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是提升水质这么简单,更要兼顾水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河湖流域系统性,统筹岸上岸下等综合要素。

  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正在建设中的南朗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子项工程——南朗生态补水湿地项目就是这一构想的具体实践。

  据南朗街道水务事务中心主任王华煜介绍,南朗生态补水湿地项目位于南朗街道治水示范带核心位置,占地面积9.87公顷,包括调蓄池、表面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等7个生态水体,融合了污水治理、生态修复、防洪调蓄、河道清淤和底泥再生利用等综合治理方案。

  “这是南朗治水的关键一环,也是巩固治水成果的重要一环。”市水务局未达标工程南朗项目负责人林健超告诉记者,湿地建成后,预计接收污水处理厂尾水6万吨/日。经过净化的水体通过泵站和活水管网输送至中心一河、中心二河、大溪、南冲渠、大车北渠、大车南渠、泮沙排洪渠等七条内河涌,有效补充河涌在旱季的生态基流,显著改善河涌的水生态环境。

  “水岸”共治,在提升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同时,也催生出了水清岸绿的美丽经济。

  在五桂山街道,结合水污染治理、绿美河涌等重点工作,该镇大力打造沿河碧带。2021年以来,已累计拆除近1000平方米涉河违建,并投入1620万元用于两岸碧带建设。如今,这些碧带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将沿线的山水生态资源有机串联,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沿河碧带的打造,能将五桂山分散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为村子聚集更多人气。”据五桂山街道水务事务中心主任张子浩介绍,辖区内的长命水涌在经过两年的未达标水体治理和半年的暗涵整治、雨污分流治理,实现了水清岸绿的沿河碧带景观,而借此契机打造的“烟火长命水”美食街,开业一周就吸引了12万人次的客流量,由此催生的“水美夜经济”,让周边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治水成效带来的多方利好。

  联动“工改”,开拓绿色发展新空间

  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山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治出环境改善、水清岸绿的新成效,更在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与环保的互利共赢。

  2023年12月,在2023年度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暨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战总结大会上,市委书记郭文海再次强调,“工改”、治水两场攻坚战,看似孤立,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大战局,是中山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

  两大攻坚战相互呼应,中山正逐步开辟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展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以沙溪镇为例,通过将城市治理与水污染治理有机融合,该镇溯源而上整治岸上“散乱污”,让“工改”“治水”实现“1+1>2”的效果。

  其间,沙溪镇以“工改”开路,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拆除低效土地“违建”面积逾43万平方米,一大批违建布碎市场、洗水厂成为沙溪历史;同时,大力加强涉水企业的监管,立案查处多家违规排放企业,从而大幅削减了工业污染的源头。此外,沙溪镇还将“工改”延伸至“农改”,通过推进鱼塘、农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全面规范田间管理,成功引入了现代化农业产业项目,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的岸上。低效工业园聚集了全市超三分之二的生产排污企业,是水污染主要源头之一。两年来,中山市协同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和水污染治理,重点整治污染河涌流域邻近的低效工业园,累计拆除整理地块414个,涉及用地面积超万亩。同时,还创新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将同一产业链的涉污环节集聚起来、统一处理,预计超2500家污染企业将实现集聚发展、高效治污,废水排污口数量以及COD排放量也将大幅减少。

  “河长+治水”,全面强化源头治理

  6月3日,一封名为“开展重点河涌源头治理达标攻坚”的动员令向全市发布。该令由中山市第一总河长、中山市总河长共同签发,强调要进一步压实河涌源头治理达标工作的责任主体,通过加强执法监管和跟踪问效,确保源头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这是中山2024年签发的第1份总河长令,源头治理再次放在了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核心位置。

  事实上,早在2022年,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就明确指出:中山要坚决扛起水污染治理沉甸甸的政治责任,直面水污染问题,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坚持治、养结合,打一场水污染治理的翻身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年以来,中山市不断深挖污染源,强化根本治理措施。中山出台重点河涌源头治理达标攻坚的总河长令,向污染源头发起攻坚战,明确要严格规范并落实源头治理,深入到学校、工厂、住宅小区等排水单元的排污源头,确保每一滴污水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亦如沙溪镇,在坚持统筹“六污”同治的基础上,将源头治理分步延伸至每家每户和各个厂企,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沙溪镇的河涌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比大幅提升。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带动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家住沙溪镇团结涌附近的刘先生就告诉记者,2023年,他家小区楼下陆续新开了好几家店铺,“环境好了,自然会有愿意来做生意的。”刘先生说。

  2022年,中山率先在中心城区推行机制创新,实施“厂网一体”运维体系,将城区的两座污水处理厂及其服务区域内的雨污管网统一运营管理,系统提升了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的效能。目前,中心城区已完成污水、雨水管网的全面普查,检测修复病害管网一万多处。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大小河涌在完成控源截污工程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推进排水管网病害改造和提升养护水平,河涌水质逐步稳定,目前已基本消除黑臭。

  今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决胜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中山,正以一抓到底的决心和魄力,全力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