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 新闻列表
~~~——​——评郑集思新作《咸淡伶仃洋》
~~~——
~~~——
~~~——

 
2024年09 02
甲辰年七月三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4年09月02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跨界写作,为香山历史书写带来一缕清风
​——评郑集思新作《咸淡伶仃洋》
郑集思新作《咸淡伶仃洋》 广东人民出版社供图
  胡 波

  编者按

  近期,中山作家郑集思新作《咸淡伶仃洋》正式出版。本书是作者多年创作的散文合集,共收录17篇文章,从历史大视野中考察并呈现中山沧桑多变的历史和丰富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山学者胡波教授为该书倾情作序,本文为序言《书生意气 文人情怀》节选。

  实话实说,认识集思兄,真是三生有幸!庄子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与他三十多年的交往,真的是君子之交,而我却是受益最多者。最令我佩服的是集思兄的跨界写作。他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却游走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音乐、影视、历史等领域,进行跨界性的文学写作和艺术创造,并且都颇有创获!作为一名政务繁忙的公职人员(已退休),也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尤其是一个身不离药的“病人”,能在把本职工作干得非常出色的同时,还能在多个文化艺术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对我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如果说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的创作与他所学的中文专业尚有一定关联的话,那么他在戏剧、音乐、摄影、影视等领域的创作成就,则非常人所能及。他在同龄人尚处于摸不清方向的时候,就已悄悄地开始了文学创作,作品还一次又一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做了政府部门的文化官员后,似乎更加激情喷发,文思泉涌,创作高潮迭起,真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气象。其话剧小品《咫尺天涯》《寻宝》和《画里画外》分别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一、二、三等奖和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二等奖;歌曲《沧海桑田》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奖,《采摘阳光》获中国童谣比赛大奖;编剧电影故事片《古镇情缘》,列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推荐农村题材电影名录,并入选德国展望中国影展。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名城建设最繁忙最紧张的年代,他带病工作,同时还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剧本、诗歌、歌词、歌曲等文艺作品,出版短篇小说集《梦回》、个人专辑CD《神话中国》(姚晓强作曲)、《咸水谣》(崔臻和作曲)和《中国当代词作家作品经典 ——郑集思专辑》;同时策划和主编《中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至三辑、《中山籍书画家作品集》《方成书画集》《李锡武油画集》《余菊庵书画集》《中山古建筑图集》《百年中山》《孙中山语萃》《中山文物志》等30种图书,可谓硕果累累。他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群文之星”“广东省基层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鲁迅奖、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

  严格来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一辈子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并不奇怪,但在高负荷高速运转的工作岗位上,于多个文化领域均有所创获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我对文学艺术一知半解,但对集思兄的历史随笔和文化散文还是情有独钟。他结集出版的这本《咸淡伶仃洋——郑集思散文集》,就让我格外亲切,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动!尤其是《金星门风水谣》《咸淡伶仃洋》《大国新加坡》《失衡的舞台》这几篇散文,我几乎是最早的或第一批的读者。当时就觉得集思兄胸襟开阔,视野高远,知识广博,文笔生动,意趣高雅,其笔下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讲述的故事妙趣横生,话语的意向则更是直面人生!

  不过,最令我惊奇的是他近期先后撰写的《西风夕照亦兰亭》《覆巢南枝》《文丞相的伶仃洋》《倘若你是姚知县》《进退五十里》和《隐约百花冢》六篇散文,简直颠覆了我对他的历史认知。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香山历史文化且受过历史专业训练的学者,我也不得不对他的历史解读法和历史叙述法表示敬意。他对史料的发掘和解读以及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和猜想,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清以来的香山历史文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而且也为人们了解人物、释读历史、认识社会、珍惜生命、把握人生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借鉴。他笔下的鲍俊、王来任、姚启圣、何越巢、张乔和陈子壮,虽然我对他们的历史略知一二,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等,却知之甚少,而他却通过对史料的深度发掘和精心辨识,竟奇迹般地将零散的史料和碎片化的历史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尘封的历史在他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鲜活起来,从而在客观上弥补了纯历史研究中的缺失,增添了历史的感染力和文化的吸引力!他的这部历史大散文的艺术呈现,恰恰是历史研究者所难企及的。也许他本身就有着傅斯年曾经提倡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那种狠劲和巧劲。《论语》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还说:“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虽然古人所言意指文史不分,但受现代文史分科教育的影响,史学工作者的文章越写越格式化,不但语言生硬,缺乏文采,而且思想僵化,人文精神不足。阅读集思兄的这些历史大散文,我忽然想起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王充闾的《春宽梦窄》,他们都以深邃高远的境界铭记着人们的心灵,把自己对于生活的哲思和记忆铭刻在每一个文字之中。集思兄似乎对明清以来的香山历史文化与人物命运有着更深切的关怀,并在历史书写中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感悟。他这种跨界写作,还真的为沉闷的香山历史书写带来了一缕清风。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岭南文化与香山文化研究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