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文化 新闻列表
~~~——
~~~——
~~~——

 
2024年10 04
甲辰年九月初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4年10月04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非”一般的假期
10月2日,湖南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前人潮涌动。这里的非遗常德丝弦表演,让听众们直呼过瘾。新华社 发
10月2日,在湖南常德河街,擂茶馆店长伍克祥正在制作擂茶。新华社 发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从古老的昆曲、京剧到民间的剪纸、刺绣,从神秘的中医、针灸到精湛的陶瓷、木雕,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和精神追求。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国庆节假期,观赏非遗演出、感受非遗文化,成为不少人假期休闲娱乐的选择。人们从中领略民间艺术的别样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广西柳州

  非遗山歌搭上社交媒体“快车”

  国庆假期,行至位于广西柳州市闹市区的鱼峰公园,每走两三步就能在树荫下看到三五成群对坐唱歌的歌友,这处传说中壮族“歌仙”刘三姐生活歌唱的地方,如今已然成为各族群众以歌会友的聚集地。

  近几年,在鱼峰公园几乎随处可见的“三脚架+手机”简易直播组合和更为脍炙人口、结合时代特点的歌词,让这里流传多年的民族山歌飞出大山,“吸粉”无数。

  “你们的唱歌聚会平常是怎么组织起来的,电话联系还是微信群?”记者问一队五六人的唱歌队伍。

  “我们现在约对唱山歌都在直播间,架上手机一吆喝‘来公园唱歌’,很快就能找到几个人。”今年48岁的柳州市民雷应时说完就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直播间账号。

  “美丽柳州鱼峰山,山清水秀小龙潭。三姐播下山歌种,五湖四海人来玩。”这段公园歌友随口唱出的山歌,寥寥几句就把公园与山歌结缘的故事讲明白了。广西一带民间传说中的美丽女子“刘三姐”,因擅长编唱山歌而被奉为“歌仙”。她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山歌,已经流传了上千年。

  据当地群众介绍,公园内的鱼峰山相传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生活劳动和传歌升仙的地方,现如今,山腰处还立着大理石雕刻的刘三姐塑像。这处凝聚着代代歌友深厚感情的对歌场所,正是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柳州山歌发祥地。

  15年前一次偶然的散步,听到公园歌声的雷应时便成了这里的常客。“我是本地人,从小就看着老人在干农活时唱歌,但是从来没学过。2009年开始在公园跟歌友学着唱,起初是觉得唱歌很解压,越了解越觉得有历史、有故事。”热爱山歌的他现已成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闲暇时间,他常常走村串寨,收集各家各户的山歌书来抄写保存。

  “山歌都在生活中。”雷应时告诉记者,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的山歌书内容更丰富了,歌友也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原来是老人家爱唱山歌,现在直播流行起来了,年轻的歌友越来越多,原来都对爱情歌,现在歌词里也会融入国家新政策、反诈宣传、科普知识等内容。”两年前,他也加入了直播浪潮,还通过直播认识了很多想要学习山歌的学生。

  苗族女孩韦莉莉是雷应时的学生之一,而在山歌爱好者群体中,她有个大家更熟悉的身份,拥有上百万粉丝的山歌博主“山三妹”。“我是看刘三姐的电影长大的,几年前开始对口型唱刘三姐的歌,很受大家喜欢,粉丝越来越多,慢慢就开始想真正学会山歌,把山歌和流行歌曲元素相结合,把山歌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更好传播出去。”韦莉莉直播山歌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到柳州,加入到学唱山歌、直播山歌的队伍中。

  借助直播浪潮,“柳州鱼峰歌圩”已经成为极具热度的文化名片,鱼峰公园也成为不少外地游客的必逛景点之一。不久前大学毕业的“00后”王友璇一有时间就会来到鱼峰公园做志愿者,引导秩序,帮助游客指路。“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奶奶唱山歌,但是对山歌了解不多,现在经常在直播里看到山歌,我也越来越喜欢。看到家乡的山歌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喜爱,我发自内心感到骄傲。”王友璇说。

  韦莉莉告诉记者,在山歌圈里出了名的鱼峰公园如今经常会有“山歌邀请赛”“山歌争霸赛”等山歌交流活动,这让她经常有机会和云南、贵州等地的歌友交流,还听到过印度、马来西亚歌手带来的当地歌曲。“能够通过山歌了解不同的地区、民族的文化,认识各地歌友,相信对山歌的传承也一定很有帮助。”

  新华社南宁10月3日电

  湖南常德

  河街人气旺 非遗“唱主角”

  国庆假期,天色微明,擂茶馆店长伍克祥早早起身,将生姜、绿茶、芝麻、花生等放入擂钵中用力捣碎,细细研磨后,取出一勺放入碗中,加上滚烫的开水冲调,姜辣融合着茶香立刻扑鼻而来,一碗地道的非遗美食——常德擂茶氤氲着雾气,被端上食客的餐桌。

  轻擦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伍克祥稍作休息时说:“擂茶的过程看着不费劲,但要好喝就得花些气力。”他的擂茶馆是湖南常德河街最早的商户之一,这个国庆假期,客流高峰比往年来得早,他每天都要卖上千碗擂茶。

  穿紫河畔的常德河街,人潮涌动,游人如织。喝常德擂茶,嗦常德米粉,是很多游客满足味蕾的共同选择。在一家名为“壹德壹”的粉店,从山西远道而来的游客范小强和朋友们正在品尝热气腾腾的牛肉炖粉。“这里的粉条细长有弹性,浇头软烂香气足。常德米粉是湖南当地的非遗项目,口感确实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范小强说。

  游河街,品非遗。八方游客踏入河街,就像走进各类传统技艺展示的“大观园”。

  河街另一头的鸳鸯走马楼内,音随韵转、旋律悠扬的非遗常德丝弦表演,让听众们直呼过瘾。“南腔北调各有特色。丝弦里的方言不是特别难懂,小曲听着也舒服。”第一次听常德丝弦的江西萍乡游客文艺笑着说,“我站在台下半个多小时,舍不得走,想不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这么稀罕。”

  鸳鸯走马楼外的非遗展示区,独具匠心的常德木雕、桃源刺绣、麻质画等本土非遗项目和文创产品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拿起一件年代久远的老绣品,桃源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罗明华耐心讲解起它背后的故事:“这些老物件,保留了桃源刺绣基本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我们的传承才有基础,很多游客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魂和根。”

  “如今光有美景美食,已经留不住游客们的心。”常德市文旅广体局副局长李祎珉说,“我们在河街用文化搭舞台,非遗‘唱主角’,让文化传承有路径,旅游发展有效益,群众需求有回应。”

  夜幕降临,斑斓的灯光亮起,观光游船从河街渡口缓缓驶出。“开船啰!”岸边传来浑厚的澧水船工号子,这一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雄浑嗓音,回荡在游人耳边,在开阔的江面上飘得很远……

  新华社长沙10月3日电

  广州

  “国风”游扮靓

  国庆假日文旅市场

  古城古建打卡、博物馆展览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服饰体验……这个国庆假期,在广东广州,当地将传统文化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国风”文旅项目,为假日出游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游客的关注和欢迎。

  作为广东省非遗项目的“番禺水色”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在岭南园林的代表广州宝墨园,与国庆假期同步开启的还有第七届番禺水色旅游文化节。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水上翻腾飞跃、荷花仙子在水面翩跹起舞、凤艇开道重现“天后出巡”等精彩表演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假日期间,在广州宝墨园,非遗表演与园林古建、灵动湖水相互融合,宛如一幅天人合一的“国风”画卷缓缓打开,为观众带来沉浸式、全感官的视觉盛宴。

  “番禺水色旅游文化节融合了民俗艺术、非遗展演、国潮魔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和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国庆假期第一天,宝墨园客流达2.5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日上升了212.5%。”宝墨园拓展部经理於婷婷表示。

  今年国庆假期,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则用“国风”装扮其独特的都市田园风光,以“国风璀璨、喜迎华诞”为主题的一系列国庆文化周活动让游客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

  10月1日至2日,乐队与舞团在海珠湿地搭台演出。乐队成员身穿传统服饰,弹奏吉他、电子琴等现代乐器,将经典民乐与现代编曲巧妙结合,呈现出别具韵味的“海珠韵·汉风乐”民乐演奏,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赏。

  记者在海珠湿地看到,面积2000平方米的马鞭草花海正值花期,在紫色的花海中,不少游客身穿传统服饰打卡拍照。

  文化周期间,海珠湿地策划了一场中华服饰展,展品涵盖了深度还原的汉、唐、宋、明等多个朝代的传统服饰,在花海旁边还特别设置了汉服体验区,游客可以换上汉服,在专业妆造的加持下,享受沉浸式打卡的乐趣。

  汉服展台的工作人员刘凤娇是一名教师,也是汉服文化的爱好者。“我们的展台吸引了很多游客,有的来了解汉服知识,有的换上汉服打卡拍照,传统服饰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她告诉记者,“我自己也会穿着汉服出去旅游,在游玩中感受传统文化、传递传统文化。”

  新华社广州10月3日电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