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专题 新闻列表
~~~——
~~~——
~~~——

 
2024年10 21
甲辰年九月十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6版 2024年10月21日 专题 扩展 收缩 默认

龙津石塔:
守望八百多年历史变迁
龙津石塔。(资料图片)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基调。

  年轻的深圳,除了有高楼大厦,也有历史传说。深圳的历史就藏在一个个古村和古镇里,那看似不起眼的街边巷口,承载着岁月积淀文明的人文古迹。

  在沙井文体中心工作人员黄俊泉和曾小娟的陪同下,循着沙井古墟的小路,沿着龙津河清澈的水流,在一个拐角,深圳现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被誉为“深圳第一塔”的龙津石塔,陡然出现在眼前。

  初观龙津石塔,可谓“其貌不扬”:塔身长宽均为0.44米,高0.6米,加上后人给加的三层大理石基座,大约2米高的样子。

  细看龙津石塔,会发现其特别之处:由粗砂灰岩雕刻而成的石塔,正面是一弧形佛龛,龛内是一尊精美的深浮雕半身佛像,身披袈裟,宝相庄严,长圆形脸,突眼高鼻,双耳垂肩,双手持说法印;左右两侧生动的双手合十图和单手握剑图清晰可辨,但两侧下部所刻的合掌手真言和宝剑手真言已模糊不清;背面则记录了石塔的建造年代——阴刻“嘉定庚辰吉夏立石”。

  这座塔是佛教文化中“宝塔镇河妖”信仰与地方传统认为只有神仙才能制服水怪的巧妙融合,展示了当地人民对自然力量和神圣力量的敬畏与寄托。

  曾小娟说,在塔旁这条一米多宽的龙津河,在宋代可是通航的河道,总长约3.5公里,流经沙井许多村落,是沙井人母亲般的河流。据史料记载,沙井地区水网密布,龙津河河口外的巨浪时常肆虐两岸,为保证盐贩开市,方便居民出行,派驻此地的归德盐场盐官承节郎周穆,于宋嘉定庚辰年(1220年)筹建了横跨龙津河的龙津桥。大桥建成时连场暴雨,洪水冲击大桥,故在桥侧立龙津石塔,此后海水停止肆虐,常年风平浪静。

  不足1米高的龙津石塔,缘何被称为“深圳第一塔”?

  这个被先人用于镇水的风水塔,至今已经804年,据说比故宫还要早200年,是深圳留存的古物当中年代最早的地表建筑。这个塔式从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来到南方,在中国大陆最南端能看到的便是龙津石塔,没有之一,其造型有唐代遗风,是研究深圳地区宋代以至唐代建筑实物的例证。而且,在张驭寰所著《中国佛塔史》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介绍,足见其历史、艺术价值的不菲。

  石塔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深圳历史的见证者。它所在的沙四旧村,曾是归德盐场的旧址。800多年前周穆所经营过的归德盐场,几经兴衰,风光不再;清康熙禁海“迁界”,盐场尽荒;1998年深圳最后一个盐场停产,深圳从此不再产盐。现今,唯有古老的龙津河与石塔在向世人印证这段沧桑的盐城史。

  有趣的是,建造于1220年的龙津石塔上,写的纪年是嘉定庚辰,跟今年一样是龙年。所以,龙津石塔是属龙的。

  黄俊泉说,龙津石塔平日里香火不断,周围街坊时常在塔旁摆放鲜花,以祈风调雨顺、顺遂安康。“但也有不了解的人,来求姻缘,还挺可爱的。”黄俊泉笑道。

  守望了沙井古墟800多年历史变迁的龙津石塔,塔旁古老的龙津河从林立的老屋间隙川流而过,厚重的历史氛围与浓浓的生活气息,沉淀在古民居里、蕴藏于狭窄巷陌中。

  这些默默伫立在街头巷尾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该只是被保护,更应该被世人所熟知,所记忆。

  文/图 宝安日报记者 梁群

  通讯员 曾小娟 黄俊泉

  来源:宝安日报

  文物名片

  龙津石塔,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1984年维修。位于沙井街道沙蚝社区沙四旧村一巷19号前,史称“渡头石塔”,当地人又称它为“花塔公”。石塔由粗砂岩雕刻而成,塔由砂岩建造,原有2米多高,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但石刻塔座、第一层塔身及塔顶、葫芦形塔刹等部分保存尚好。1984年初,沙井群众在原基前重建三层塔座,将塔身安放其上,基本保持原貌。2015年12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