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林小军
策划:吴森林 陈晔 黄凡
统筹:徐钧钻 张房耿
文:本报记者 徐钧钻
见习记者 李颖奇 通讯员 皇智尧
■科创青年把创业想法带回老家
“我很看好这个行业,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谈起让机器拥有“感知神经”这件事,印星路邦总经理林安江回忆起了十几年前的经历。
2011年,从事贸易生意的林安江在美国工作期间,结识同样在美发展的中国香港“80后”麦骞誉,麦骞誉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当时正在美国攻读科技哲学博士学位。“他是一名科创达人,对前沿技术有不少研究和想法,我和他很聊得来,也对科技有所了解。”林安江回忆道。林安江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巧的是,麦骞誉虽然在香港成长,老家也在江门。当得知老乡麦骞誉有在5G技术和仿生机器人领域创业的想法时,林安江表示有极大的兴趣,两人一拍即合。
2016年,林安江和麦骞誉回到国内,在香港科技大学寻找人才组建团队的同时,开始寻找技术落地的土壤。那时,他们带着项目先后到深圳、东莞等地参加相关比赛,获得不少“橄榄枝”,但最后两人选择了江门。“一方面是有家乡情怀,想在江门实现梦想。另一方面,虽然江门的科研、产业配套没有深圳、东莞强,但是这里比较优势很突出,就是极具竞争力的用地成本,对于项目孵化很有吸引力。”林安江说,2018年,两人创立的公司凭借“动感控制仿生机器人”获得当年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初创组一等奖。该项目还与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联合申报了当年的国内领先水平创新科研团队,先后发表论文88篇,带动上下游产值约1.35亿元。
当年“双创”大赛后,印星路邦得到政策支持并进驻位于江门江海区的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进行孵化,并在江海成立了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组装中心。其间,印星路邦与各界合作研发了多项高端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全球首台远程控制的临床操作辅助机器人,现已在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深切治疗部试运行,还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5G动作传感仿生机器人。
依托麦骞誉的香港科创团队,印星路邦未来还将加大生成式AI技术的投入,推动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创新。今年6月,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间的产业联动,为企业带来更多优质的供应商、客户资源。林安江表示,公司接下来计划通过“深港总部+江门基地”“深港研发+江门生产”等新模式,利用江门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不断提升研发及制造实力。
■借助广阔测试场地发展“低空经济”
距离市中心不到30分钟车程,记者来到广东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初创企业,用了不到3年时间便发展成专业研发生产油电混合动力无人机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展厅内展示着一款款各式用途、体形硕大的无人机产品。
这些“臂展”2-3米的大家伙,能够承载10-110公斤,最长续航时间可达5小时,被广泛运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搜救、森林消防、高原运输以及海外配送等多个领域。“这么多零部件,其实航空增程器才是我们智联航空的看家技术之一,它有效解决了生活中常见的轻型微型无人机载重少、续航短等问题,在行业中领先。”指着主体机身下方类似电脑主机构造的仪器,智联航空行政总监李新富介绍说,其实研发团队早在2019年就在深圳成功研发了可满足工业无人机使用需求的航空增程器。然而,随着市场变化,当团队开始布局从做配套进军整机领域时,需要的落地支持也大大增加。2021年,智联航空正式成立,在朋友的邀请下,团队带着全程自主设计研发生产的工业无人机参加了当年的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初创组比赛,获得比赛二等奖,随即在江门落地并迅速成长。
“之所以选择在江门落地,大湾区成熟的供应链和江门广阔的土地资源是关键。我们99%的零部件都可以在大湾区内找到,而江门可以提供测试场地和组装空间。”智联航空研发部工程师吴景堂回顾了企业进军整机领域的历程,“中山小榄镇在五金领域较有优势,我们就从小榄采购五金零件,电机套件则是从中山市坦洲镇购买,翼片就会委托东莞的企业生产。”吴景堂进一步展望说,随着深中通道通车,深圳在无人机产业有成熟的研发和产业配套,邻近的中山有着制造业的配套支持,江门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为行业带来了广阔的测试场地,助力企业在低空经济领域翱翔。
记者手记
为创新创意提供广阔落地空间
近年来,江门抓住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通车重大机遇,发挥区位、产业、土地、水源、能源比较优势,加快与深圳、香港共建现代产业合作区,建设港澳居民、华侨华人发展新平台,加快发展农业食品、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六大千亿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低空经济等十个新兴产业,取得的成果值得中山进一步学习。从上述两家企业的成长故事来看,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均是在当地老乡和朋友帮助下,通过参加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崭露头角,在政策、资金、服务和产业链配套等各方面支持下,得以迅速落地并产出科创成果。
中山同样是著名侨乡,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一百多万人,海外留学生众多,经他们牵线的创业创新资源同样丰富。中山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科创服务、提供融资支持等方面的力度,打造更具品牌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大赛,支持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更多符合中山产业定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要抢抓历史机遇,布局更多的“深港总部+中山基地”“深港研发+中山生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深港乃至全国各地创业创新者提供“找场地、找平台、找资金、找项目、找订单、找技术、找人才、找合作方、找孵化器”等“一对一”服务,为更多创新创意提供广阔落地空间。